一連數天教了幾首秋天的詩詞,飽餐著杜甫「風急天高」的秋意;李清照「雁過也」的秋思;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的秋色…….幾天來,努力想像澳門的秋,沒有碧雲天,沒有黃葉地,沒有雁兒過,甚至連乍寒還暖的秋意也不見來,難怪我們的孩子很難描繪秋色,小學五年級的欣欣上週告訴我,老師要她寫一篇關於秋天的描寫文,她寫了滿眼的繁花綠草,老師的批語卻是「缺乏秋天的特色」,欣欣無奈地說「老師要我們觀察自然景物後動筆,但我家花園明明就是這樣子的,她卻說這不是秋天的特色!」
欣欣的無奈也是我們現代人的無奈,欣欣家的園甫有了人工的修飾,一年四季都是繁花綠草;現代人的生活有了科技的協助,一年四季都低於攝氏25度.孩子們總是一天到晚穿著毛衣叫熱,然後空調又是年年月月地照常開放,有些孩子喜歡說「關掉空調空氣就不流通」,殊不知空氣本來就會自然流動;某同學又說「我們交了學費,不用會吃虧的」,殊不知開空調污染環境,世界能源又面臨僅絕,將來子孫受罪又是誰吃的虧!課室內倒還人氣旺盛,寥寥幾人的教員室也是冷氣逼人來,豬的座位便是前一部空調,側一部空調,果真是風涼水冷.這天冷得忍無可忍,便跑到休息室看報紙,休息室仍是空調大開;跑到電腦室避避寒,電腦室卻又是雪上加霜,最後只能在操場一角透透氣,望著灰朦朦的一片天,看著那群嬉笑中的孩子,想著失去溫暖的將來,那種感覺比寒冬更冷。絕望中,我跑回長年如冬的電腦室,誓要寫完這篇控訴。
鄰埠香港去年被喻為冷凍之都,作為兄弟的澳門也不甘示弱.有一回,我向專做中央空調的父親投訴「都是你們空調業界不好,硬把溫暖的城市變成冷凍之都。」他無奈地道:「港澳的人喜歡冷感,氣溫低代表技術好。」無他!有供有求也,沒有喜歡冷感的現代人就沒有冷感的城市。
天賜人間四季變化,讓我們感受生命,我們卻寧願陶醉在繁花綠草的圖畫中,天賜港澳四季如春的好氣候,現代港澳人的生命卻只能在冷凍中存活,以求保鮮。
想起愛上「冷感」的現代人,豬心中又是一陣寒冷……
2006年11月13日,在長年如冬的教員電腦室裏忽發牢騷
引自天才同學
現在閒了沒事就看看你寫的blog ,畢竟你是中文老師,可以寫出一些比較感性的東西(我好像對這方面非常不在行)
你最近寫的關於”冷感”以及”秋”,我有多少看法:
現在這個時候還大開冷氣的確有點冷的,但在再冷一點時(低於15度,在澳門)你就會知道冷氣原來可以變暖氣的。
至於”秋”,我還是喜歡澳門。比起這邊的不綠不白只有灰的世界,我還是喜愛鳥語花香的澳門秋。最重要這邊過秋後就是真正的”冷(懶)感”時代了,那時真的連出街食飯也懶(冷)…………..
以前的人,就算夏天多熱,也沒有冷氣機;他們還不是依然能夠生存下去嗎?可是,今天的人,連秋高氣爽的時候也要開冷氣,這又是甚麼道理呢?
就是了,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世界能源不是源源不絕,取之不盡的,我們怎能做沒有"責任心"的人?! 秋天了還要開冷氣,我覺得是人們越來越嬌慣,稍為熱少少就受不了,不惜浪費資源,現在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都是人們的所作所為,夏天走在街上,炎熱逼人來,除了太陽真的那麼"犀利"外,很多熱量都是冷氣機產生出來的,想想澳門的建築密度如此之高,幾乎家家戶戶至少一部冷氣機,還有各種各樣的商店,企業……這許許多多的冷氣機都工作時所產生的熱量是十分驚人的. 所以,我們都應該學會"適可而止".
多謝杰的支持!
想不到這個主題的回應也挺有趣.特別是"喜歡冷是因為要體驗溫暖"這觀點異常特別,但羊豬的"冷"並非源自"人們喜歡冷",喜歡"冷"是一種喜好,沒有好壞之分,正如一個喜歡冬天的人與一個喜歡夏天的人一樣沒有所謂的好壞,但為了喜歡"空調的冷感覺"不論天時(已經是深秋時分,氣溫不過25度左右),不惜破壞環境,不顧子孫後代的利益,實在讓人心寒!那道這樣一種"體驗溫暖"的方法,果真讓人間感到暖意?
為甚麼人們總喜歡冷的地方呢? 因為他們喜歡 寒冷裏的温暖 在周圍都寒冷的地方裏 人們才能體會到温暖的好處 不是嗎? 這樣子的結論也就太主觀了吧! 任何的結論都應該要有論據支持呀. 你怎樣證明人們是因為想體驗溫暖中的寒冷而去把房間變成冰箱呢? 我可不可以說"有人自殺是因為想體驗生命的可貴"呢?
人就是這樣的了…明知最終對自己的利益有所損害,還是要堅持自己愚昧的壞習慣;現今的人,實在太非理性了…
我们都知道问题所在,但我们依然走着这条路, 可能是我们都习惯了, 习惯是应该从小就给予指引吧?
對於老師說的"冷感" 我非常不同意 為甚麼人們總喜歡冷的地方呢? 因為他們喜歡 寒冷裏的温暖 在周圍都寒冷的地方裏 人們才能體會到温暖的好處 不是嗎?
可不是嗎? 這幾年的冬天愈來愈暖… 一向我也喜歡澳門10度的冬天… 現在15度也罕見了… 冷感… 很傷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