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成語故事大檢閱 總結及佳作共賞

Share Button

等了好久好久,終於給這功課評分了,對於早前的耽誤,老師衷心說句"對不起"!這次的回覆雖不多,但勝在質量高,特別有些平少見的同學加入,教人欣喜.同學們都能就故事提出個人想法,其中望班39因為選材新穎,感想詳細獲選最佳作品,22為望班最佳作品,愛班3號雖然只是半個中國人,仍然努力學習中華文化,並進步神速,值得嘉許;54能交代出處,尊重知識產權的做法是其他同學所沒有做到的,相較之下,難以取捨,雙雙成為最佳作品.他們也是愛班唯一的代表,不知這是可喜或是可悲!

學習如織布,是日積月累存下來的,你們今天的努力,所加的分數絕不止這表面的一兩分,這也是為什麼望班同學測驗考試成績總是領先的關鍵.

最優作品

成語:蕭規曹隨
出處:《史記‧卷五四.曹相國世家》:
         秦朝末年,群雄並起,劉邦也在鄉親支持下起兵加
入伐秦的行列。當時劉邦的陣營中蕭何和曹參二人深得劉邦的信任與賞識。後來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封蕭何為丞相,而蕭何便參考前朝文獻,陸續制定出典章、制度和法令。曹參原本與蕭何的交情很好,蕭何做丞相之後,兩人之間有了嫌隙,彼此就漸漸疏遠。雖然如此,蕭何在臨死前,仍然向劉邦推薦曹參來繼任丞相。
        
曹參在繼任丞相後,對於一切的政策、法令,都仍然依照蕭何所制定的繼續執行,不加改變 。曹參認為一切的法令,在當初蕭何的時候就規定得很明確,所以只要謹守職責,不要有所廢失即可,因此在他做丞相的這段時間,一切都遵守之前的規模。當時人們歌誦蕭何和曹參說:蕭何制定了嚴明一致的法規,而曹參沿用蕭何訂下的法度,無所更動,因此為政者當清淨無為,而人民生活即能得到安定。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蕭規曹隨」。

今義:比喻後人依循前人所訂的規章辦事。
例句:我們對於好的制度,當然可以蕭規曹隨,但是不合時宜的,就須大幅革新。

感受:
        好的經驗是值得借鑑,好的制度與方法是值得繼續沿用,“蕭規曹隨”該成語的背景
是對於好的制度、方法而言。但在現今社會,引用該成語有時帶有貶意,不單純指“ 好”的方面,亦指人過於保守。因社會不斷進步,主張要有創新思維,要破舊立新,我覺得“前人”留下來的經驗,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但應要因地制宜,作出仔細分析與研究,懂得取其精髓,而棄其垢病。

望班最佳

成語:毛遂自薦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戰國時,秦國攻打趙國。趙國平原君奉命到楚國求助,毛遂請求跟著去。平原君說:“有本事的人,在人群中,就如錐子放在布袋中,尖兒立刻露出來。你在我家已有三年,但我未聽說過你的名字。看來你沒有什麼能耐,還是不要去了。”毛遂說:“若我真的能如錐子,放在布袋裏,就會連錐子上面的環也露出,豈止只露出尖兒﹗”後來毛遂就跟著去,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義:自己推薦自己。

例句:

  老師沒有選小明參加作文比賽,於是他毛遂自薦。

感受:

  假如我是毛遂,被平原君直接斷定自己沒有甚麼能耐,我會感到很慚愧,然後反省自己。反省自己為何在平原君家中三年,而平原君從未聽過自己的名字。這一定是因為自己平時在處理事情時候的態度不夠積極,覺得小事就可以馬虎了事。的確連小事細節等,都處理不好,難怪平原君不讓自己去。但是這件事又真是我眼中的"大事",亦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是時候好好表現自己的才華,並且改掉馬虎的習慣,讓人刮目相看。最後向平原君再次推薦自己,並承諾讓他刮目相看。

愛班最佳

抱薪救火

史記原文:
蘇代謂魏王曰:「欲璽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璽,使欲璽者制地,魏氏地不盡則不知已。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說明:
魏 國在華陽之戰被秦軍打敗,魏國派段干子為代表,打算割地與秦國講和。但是孫臣認為不妥,對魏王說:「那些臣子慫恿您割地給秦國,是要用割地的方式討好秦國,不要入侵魏國。但這個作法對貪婪的秦國是行不通的。拿土地去討好秦國,就有如抱著木柴去救火,木柴沒燒光前,火是不會熄滅的。您的土地有限,秦國的慾 望卻無限,總有一天魏國的土地會被秦國併吞的。」魏王雖然覺得孫臣說的很有道理,但還是擔心秦國不悅,仍舊割地討好秦國,最後終於還是被秦國併吞了。後來「抱薪救火」從原文中的「抱薪而救火也」演變而出.

今義︰
用來比喻用錯方法,而致禍害加深。

例句:
他們一方面大叫交戰雙方停戰, 另一方面又不斷以軍火供應交戰國, 真是抱薪救火.

感受:好多人都是這樣,明知後果會如何,但是還是照做,使情況愈來愈bad.

i am s1c 03

負荊請罪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澠池之會後,趙王以藺相如功大,授官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因此不服,指出自己有攻城野戰之功,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地位竟比自己高而且藺相如出身微賤。故廉頗欲當眾毆辱相如。

藺相如聽聞廉頗的惡言後,乃採取退謀的態度。他托病不朝,不欲與廉頗爭列位次的上下。每當上街望見廉頗,亦引車避開。藺相如的行為使他的門客感到羞愧,因而提出辭別。

藺相如提出三個理由︰

)秦國不敢對趙國侵略,實由於畏懼他與廉頗兩人。

)如果他與廉頗爭執,就如「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那便給秦國入侵的機會,招致災難。

)本著「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的宗旨,故不與廉頗計較。

藺相如的大公無私,終於感動廉頗,令廉頗感到內疚,所以負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其後,兩人更成為生死之交。

資料來源︰http://hk.geocities.com/wanmyfriends/13.htm

 

今義︰比喻人主動向對方認錯。

資料來源︰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91803770

 

例句︰他經過一番反省後,終於知道自己的錯處,今天特來向你負荊請罪,你願諒他吧!

 

感受︰<<負荊請罪>>這個成語令我很感動,也是我最喜愛的成語之一。假如我是廉頗,我不一定會這樣做,我覺得我沒有他那份勇氣和真誠,更可能不認為自己是錯的。藺相如的確出生微賤,而且我冒死為國的功勞的確比他大,我會非常嫉妒他。正因為此,我才會被廉頗的真誠感動,同時也被日後他們之間的友情所觸動。

 

高一愛 54

編輯HTML源碼

 

編輯HTML源碼

Share Button

Facebook 留言

5 thoughts on “《史記》成語故事大檢閱 總結及佳作共賞

  1. 楊老師不是要求我們代入角色來說感受的嗎??
    那樣望班39號同學就不合要求了…不合要求何來最佳呢???

  2. 三令五申
     
    背景出處: 《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孫武》
    春秋時,吳王邀請了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到宮中示範孫子兵法。於是吳王命人召來百多個宮女和兩名愛妃給孫武指揮。孫武將宮女分成兩組,並任命兩位愛妃做領袖,然後給她們命令,並說: “ 你們必須聽從命令,否則格殺勿論。 ” 但是,她們表現毫不認真,孫武於是板起臉,嚴肅地將他的命令三令五申。可是情況未見改善,兩位愛妃隨即被孫武處斬,之後宮女們便認真地聽從孫武。後來,吳王任命孫武為吳國將軍,自此吳國便強大起來了。
     
    今義:指 再三命令告誡。
     
    用法: 通常用在「告誡教誨」的表述上。
     
    例句: 事發之前,我已三令五申,告誡大家,大家就是當耳邊風。
     
    感受:有許多人都會因為害怕權力勢力大的人,而盡量避免得罪他們。但是 孫武卻不會如此,他並不會因為那兩位隊長是吳王的愛妃而去討好她們;反之,孫武公正地處罰了她們。相信世界上敢這樣做的人並不多,而我也不任為我會像他一樣做出此舉。若我是孫武,我大概也只是對那些宮女訓幾句話就算了。必竟當時我並不清楚吳王是否真的知人善任,若他是個不 明理的 君王,那麼我想必也人頭不保吧 !! 反正,又不是只能做將軍,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我找別的工作做,又有何不可 ? 也許有人覺得我這樣想是比較懦弱,但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柴燒 ? 我還有大把事要做,可不想那麼早死呢 ..!!   > ” <
     
    高一望班 (42) 號

  3. 成語:一字千金
     
    出處:史記 — 卷八十五 — 呂不韋傳:
     
    戰國末年,由於呂不韋曾對子楚有恩,因此子楚在位後,呂不韋便呂不韋封為文信侯。
    當呂不韋做丞相的時候,養士的風氣很盛,於是也養了三千名食客,做為他的參謀,鞏固自己的權位。
    這些食客,都來自不同的地方,每個人的想法和見解都不同。
    呂不韋靈機一足,讓每個人書面提出自己的心得和見解,彙集之後,就成了一部二十多萬言的巨著【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完成之後,呂不韋曾經在首都咸陽公布了這部書,同時貼出了公告說:「如果有人能在書中增加或刪減一字,就賞賜千金」
    今義: 凡是指一篇文章的價值很高,或者稱讚一篇文章在修辭上特別的出色,都可以用這句話來形容。
    例句:
    朱自清 先生的 < 背影 > 用簡樸的文字充分表現出其多愁善感,真是一字千金。
     
    感想:
    假如我是呂不韋,我同樣會編撰一本書以顯自己的地位及知識,但我不認為有誇讚的必要,「如果有人能在書中增加或刪減一字,就賞賜千金」這句話給人自大之感。須知道「一山還有一山高」總有比自己優勝的人,且假若當時的皇上同樣狂妄自大,則會覺得你冒犯天威,是死罪呢!
     
    S4b 35

  4. 其他佳作
    《史記。骨稽列傳》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出自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淳于髡 戰國時代,齊國的威王沈迷酒色,不理朝政,縱容貪官污吏,再加上列强不斷入侵齊國,眼看這大好的漁鹽之鄉就要斷送在威王的手裏了。可是他不但不聽大臣的勸諫,反而重罰勸諫的大臣,弄得人心惶惶、怨聲四起。 這時,有個叫淳于髠的人,很懂得利用幽默的隱語來勸導國王,便對威王說:「我有一個很奇妙的謎語,請大王猜猜看。」威王很有興趣的說:「好,快報上來。」 淳于髠就說:「齊王宮殿裏有一隻大鳥,蹲伏在那裏已經三年了,也不掁翅,也不鳴叫,大王猜這是什麼鳥?」 威王相當聰明,知道于髠所說的大鳥就是他,他吃喝玩樂,荒癈政事,正和那隻大鳥一樣不飛也不叫不想有所作為。威王沉思了一會兒,內心覺得十分漸愧,便對淳于髠說:「你說的這隻大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你等著瞧吧!」 於是他一改前非,賞善罰惡,整頓政治,增强兵力,抵抗外侮,不久便實現了他『一鳴驚人』的抱負,各國諸侯都驚訝不已。 今義:比喻人平時沒有特殊表現﹑默默無聞,一旦施展才華,即能做出非凡的成果。
    例句:小明平常成績平平無奇,屬中等水平,這次考試竟然突飛猛進,教到了第一,真是一鳴驚人。
    感受:        我很配服 于髠的才智,他用了一個既不會得罪大王,又能提醒威王的方法,只是用了一個關於鳥的小故事就使皇上他現在的行為是多麼浪費時間,從而令到一個國家不會白白滅國 。但威王也很聰明,只是一點小事就令他覺醒了,而且他也肯改過自身,若兩者其中一方稍有差池,都不會有這樣的結果。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