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應旣尊重傳統,又要有所創造。文學超越政治,文學是人生、人性的見證。文學必須從政治裡拔出來,用清醒的眼光看世界,這是文學的前提。
【《文學是人生、人性的見證》(網上轉載),摘自高行健在新加坡舉行文學講座“我的文學歷程”,二○一○年二月四日】
“諾
貝爾文學奬是文學奬,不是政治奬,諾貝爾文學奬是站在全人類的角度上來評價一個作家的創作……”莫言坦然地說出自己的文學觀,但聽的人卻並不坦然:體制內
有人堅持 “莫言得奬體現國力提升”,而體制外的人又堅持 “莫言獲奬是政治交易”;有人覺得,莫言的作品醜化中國人以取得認同;有人又覺得,莫言的作品
無法脫離體制的局限,失諸高崇……我遺憾,一個優秀的作家,在政治拉扯中,變成裏外不是人。
有文友以莫言得奬之事引入,深入剖析近
年中國在國際取得成就的藝術作品,並從當中的價値取向,推論文學與政治會相互作用,本人覺得分析深刻獨到,但作者又從奬項角度分析藝術的取向,判斷文學的
本質,然後得出 “文學就是政治”的結論則是我所不認同的。為此,我在網上和不同朋友大戰幾個回合,可謂難解難分。無可否認,史上眞的有很多政客利用文
學,但問題是,文學應否被利用?文學與政治間是否應具從屬關係?我堅持——文學不是政治,也不應成為政治的產物。評價莫言得奬,大家考慮的不是他寫了什
麼,而是他寫得怎樣!從一個作者角度,其最初的創作動機不是得奬,而是覺得美,其實很多藝術作品都有放大某種形態去取得藝術觀感上的突破,我們用一種民族
觀去評價莫言的作品賣的是中國之醜,認為評判團刻意推崇中國人的醜態美是不公道的。
文學作品中的確都有政治取向,但那只是作家個人
對生活的覺悟。古往今來,名留千古的文學家中,幾人能夠當時得令?誰又能公平地審判文以載道中的 “道”何者至善至正?當體制內的莫言和體制外的高行健對
文學和政治都有着相同的訴願,我衷心希望大家能把這份追求留給所有熱愛文學的人。
本文2012年11月2日刋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斷章寫義"專欄
'文學'兩字無論如何也是有'獨立'性的, 要不然世上也不會有'文學'和'政治'這兩個不同的名詞. 觀點與思路不同, 各花入各眼也~
[版主回覆12/06/2012 14:55:18]說得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