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就是包容

Share Button

 184031oe7xlg99zgoxf78a

一個人話說得不夠亮麗,並不代表他對信念、價值和理想沒有堅持,相反,他可以以胸襟和實際行動,來把之說得更加鏗鏘有力。

    【《高錕校長的故事:大學就是包容》,作者:蔡子強,明報,二○○九年十月八日】

    知悉“澳門大學畢業典禮風波”,不禁讓我想起一篇有關大學校長捍衛學生思想自由的文章:

    一九九三年,北京委任高錕校長為港事顧問,中大學生對此異常反感,在中大三十周年校慶“開放日”的當天,激進的學生衝上主禮台,在衆多嘉賓、家長、同學,以及校友前,誓要搶走校長手中的“咪”,並拉開“兩日虛假景象,掩飾中大衰相”的橫額,令人覺得中大丟盡面子。事後要求紀律處分學生之聲衆,最後頂住懲罰壓力的其中一位重要成員,就是本來最丟臉、最屈辱、最應義憤難平的當事人——高錕校長。

    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大學等高校學生三千餘人齊集天安門,舉行示威遊行,起初北大校長蔡元培不贊成學生外出示威,曾一度站於北大校門企圖出言勸止,學生為此噓聲不斷。但當他一知道學生被捕的消息,便二話不說,全力投入營救,當時他聯合十四所高校校長發表聲明,稱“學生的行動,為團體之行動,即學校之行動,決定只可歸罪校長,不得罪及學生一人。”蔡校長還一再表示,如能釋放學生,“願以一人抵罪”。

    也許,以上兩位校長都曾經失落在學生的噓聲罵聲中,但其人格卻能在歷史的長河中閃光,因為事實終會證明,甚麼樣的校長才能發揚真正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引自《禮記 · 大學》)

    筆者不想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妄斷“大學教授受處分”事件之是非,也期待大學光明正大地舉證,但全世界都看到了一個畢業生對母校最真摯的勸勉被粗暴地打壓,傷盡了有情有義的學生、校友的心。大學事後指出,處理事件的目的是“讓學生和家長度過一個非常幸福和莊嚴的時刻”。大學不是為“典禮”而存在的,甚麼樣的校長有育人之量,甚麼樣的大學才是學子之福?交由公衆雪亮的眼睛去判斷。

Share Button

Facebook 留言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