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不是家庭教育

Share Button

高中生很想學習之議題面向為“人際關係 ”、“家庭資源管理”、生命歷程中的人類成長與發展”、“人類的性”與“家庭動力”,想學人數超過百分之九十的學習議題為“家人情感的經驗與表達”、“處理家庭內部的變化與壓力”、“人際溝通”、“友誼的建立、維持與結束”以及“建立自己與他人的自尊與自信”。

    【摘自:《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學習需求探討》,陳雅婷,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家政教育教學碩士學位論文,二○一二年七月】

談到家庭教育,相信很多人會想到“家校合作”,因為長期以來,學校不僅僅在教育學生,還要教育家長如何教孩子。每每新聞報道不幸事件,學校也是首先被公眾責難的單位:一定是功課壓力太大了,一定是沒有和家長好好溝通了……彷彿孩子只要入學,一切成長問題都是學校的責任。

筆者認為,把家庭教育的重任放在學校是不合理的,學校本身並沒有家庭教育的專員,對家庭教育缺乏科學性的理解。筆者所見,普遍的家校合作就是把家長訓練成學校的助手,負責在校外管功課和紀律,開家長會的時候,老師會說“沒有督促孩子做好功課和簽eClass的家長是不合格的”,然則只要做好就合格,如果學校給孩子的是學習壓力,那麼家校合作無形中就是把家長訓練成一個“校外打手”,使孩子內外受壓。做得較好的學校,則會協助成立由家長組成的“家教會”,由一群普通家長成立的互助組織,要如何要求所有家長受教呢?同樣是充滿無力感。

學校和家長之間存在的權責關係,本質上不利於相互教育,因此,家庭教育的專責回歸政府主導合情合理,這樣學校才可以專注教育學生,像上文的研究結果,學生可以學習如何更好地處理家庭關係。

(《家庭教育促進法》省思 · 六)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02/25/content_1579257.htm

 

Share Button

Facebook 留言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