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令我深受啓發的是什麼?二、我特別擅長的是什麼?三、在這世上能滿足我重大需求的是什麼?精要主義者在探索上面花了盡可能多的時間傾聽、辯論、質問、思考。
【摘自:《精要主義》,格雷戈 · 麥吉沃恩著,邵信芳譯,浙江人民出版社,二○一六年四月】
“精要主義——思考更少,但更有用……我怕孩子變得懶散!”有文友讀了早前〈讓孩子輕裝上陣〉一文,向我表達了她的憂慮,當中包含了她對“精要”一詞的誤解。
“精要”即不“雜亂”,而非“不作為”。“朗誦、演講、辯論;寫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兒童故事、論文……你還不雜亂?”文友質疑我。其實以上所有項目都屬於“語言文字”的鍛煉,一開始我是不會知道自己擅長什麼的,反正都喜歡——試試看,而且不同的創作和表達形式可以相互啟發,然後聚焦成我簡介中所寫的“教育成長類的文字創作”,而這些文字最後透過聲情並茂的語言表達方式在媒體中傳遞,不是一脈相承嗎?這樣看來,我是多而不雜,忙而不亂。
能做那麼多事,“不用上班”或“上班不做正事”?其實不然,我能完成繁重工作的原因,正好是符合精要主義的原則:把握事情的輕重緩急,多而不亂;以玩樂的心態去工作,享受體驗。至於最後一點,充分休息——我也不是不休息,但精力相當充沛,睡眠時間短,如果你能如我般專注——不旅行、不逛街、不煲劇、不吃喝玩樂、不說人是非……你也一樣可以做很多事。天天都做“正事”不辛苦?我是不辛苦的,因為除了上班謀生,我都不是在做“正事”,而是在創造有趣的經驗,探索“專長”。所以,你的孩子也可以“琴棋書畫樣樣都學”,前提是:他享受探索“精要”的過程!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10/28/content_16307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