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力的誤區

Share Button

每個人的注意力運作都不大一樣,即使對同一個人來說,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也會有不同的運作。所以,你要想辦法搞清楚,自己的注意力在怎樣的組合下,會有最好的運作。

    【摘自:〈讀書難專心、分心是天性?〉,黃揚名,翻轉教育,二○二三年九月十一日】

世界著名當代攝影藝術家斯蒂芬 · 肖爾在中央美術學院舉行講座,因為發覺席中有學生經常“看手機”,留下一席話:“你們今天特意來聽這個講座,卻都不能夠集中注意力。那麼你怎麼能夠在意你平時吃的東西,或者太陽照在你皮膚上的那種感覺呢?”然後憤然離場。事件被廣泛報道,坊間一面倒地認同斯蒂芬 · 肖爾的指責。

作為教育工作者,筆者對此事卻有另一番解讀。首先,若然規定課堂不得看手機,學生自然不應違反規則,否則用手機不代表無禮,不排除有學生喜歡用手機記錄課堂重點。老師為何可以單憑肉眼便判斷學生玩手機?若老師對學生使用手機感到不適,大可給予善意提醒,而非在不問因由的情況下,無預警憤然離去。

一如引文所言,每個人的注意力運作都不大一樣,也就是說,不是所有人都要放下手上其他工作才能專心學習。筆者本身就很容易分神,需要一邊從事機械性的活動,像記筆記或者塗鴉,才能專注聽講,又或者播放音樂時才能夠專注思考。由此可見,斯蒂芬 · 肖爾對專注的詮釋並不準確。學術權威可以不擅辭令,我們也不能假設他具備教育者的組織能力和能耐,他憤然離場可以理解,但我們也應理解不同人有不同的學習模式,明白真正優秀的老師並不是控制學生聽課的狀態,而是用內容去提升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動機。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4-10/04/content_1785371.htm

Share Button

Facebook 留言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