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語:
很高興能收到同學們的熱烈回應,當中不乏佳作,讓老師挑選最佳作品時傷透腦筋,看了不下數次,仍未能分出高下,於是來一招"分豬肉",讓同學們並列最佳作品吧,反正"分數"不過是個記號,羊豬也就不吝惜了.
普遍作品都能緊扣主題,帶出警語給自己人生方面的啟示,唯譚同學集中在論述哲學觀點上,卻忽略了是次主題是"人生"而非"政治",但其努力可嘉,老師還是給予加分.至於優秀作品,普遍能聯繫到具體生活,見解觸到,言簡意賅.最優作品方面,老師選了望班的20和愛班的30號,望班20號取其能旁徵博引,舉出有力論據;愛班30號則能把"平凡"的格言融會貫通,並以批准性思維,從社會深層問題上作全面分析.
是次作業最值得欣喜的是引發中西哲學觀的深層思考,在此方面譚博士應記一功!就譚同學提出的問題,老師也得將勤補拙,因為之前也未了解過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方面的學問,後經過用心的惡補,歸納出以下愚見,未知是否正確.要認識以上問題,先要確切了解其基本概念:
1.哲學傳統包括了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嘅研究。這些學科試圖回答對於神,世界,知識,對與錯等觀念嘅答案。
形而上學係哲學一支。通俗啲講,形而上學有兩種意思。一係指用孤立、靜止、片面、表面嘅觀點去看待事物。二係指研究單憑直覺(超經驗)來判斷事物嘅哲學。中文名“形而上學”取自《易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語。
知識論(英文:epistemology)呢個字來自希臘話episteme(知識)同logos(詞/演講),佢係探討知識嘅本質、起源同範圍嘅一個哲學分支。
倫理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也稱為道德哲學或道德學。是對人類道德生活進行系統思考和研究的學科。而中國儒家的道德思想也可納入倫理學的研究中。
以上資料大部份引自維基百科
從以上的概念看,譚同學所提到的都是西方哲學的的一些分枝,而諸子的哲學思想可視東方的哲學流派,其本質上都是哲學的一部分,我們只可以說西方哲學的論證方法邏輯更嚴密,卻不能武斷地證明西方的哲學思想比東方的更優秀.作為一個求學的人.我們必須明白,每一種被公認的哲學流派都有其客觀的存在價值,但當中也不會完全是正確無誤的,我們只有認真學習,反覆思考,才能辨出當中的對與錯,全盤的接受與全盤的否定都是盲目的表現.最後,容許老師模仿同學們(學自最苦與最樂)常用的句式去點出學習哲學思想的竅門:
以兼容的態度,批判性的思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學習哲學的不二法門!
同學優秀作品
最佳作品:
1.愛班30號
出處:
出典於《論語.衛靈公》:子貢問孔子:有一個字可以讓我們終生實行的嗎?孔子回答說:大概是“恕”吧,意思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注釋:
1.不欲:欲, 喜歡,願意做的事;不欲,不願意做的事.
全句意思即:
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能強加在別人身上.
感受:
細細個的時候, 媽媽常跟我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或者你會問點解媽媽會這樣跟我說呢?因為我細個時十分頑皮,常常掐着媽媽的手.然後她會跟我一樣做,也掐着我的手,問:「你喜歡我掐着你的手嗎?」我當然答不喜歡.媽媽就跟我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你不喜歡別人這樣對待你,你就可別這樣對人.」
成長了,當然再不是以前天真無知的小孩童.而對這句話的看法亦有點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對別人做自己不喜歡的事,難道只做別人喜歡的事嗎?那不是成為任由別人操控的木偶嗎?現在,我會對這句話有這樣的新理解:就是"尊重"和"體諒",這兩個詞語.
無論在家庭,學校,社會…人都離不開群體.人雖然是獨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價值,思想……,但我們卻生活在人群中,所以我們不能只顧自己,而最重要的是懂得尊重別人,體諒別人.大家互相遷就.如果我們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就先尊重別人.
記得慈青營的導師說過:「有時,群體就是咁殘酷,唔係你想點就點,而是要睇大眾的意願…」沒有說錯,一個群體就是這樣.雖然有時自己的意見未必得大家的採用,但是我相信只要本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別人最終會明白你,尊重你,體諒你,接納你的意見,或者匯集別人看法去做一件事會得更好的效果….而且得到的成果亦會有更多的满足感!
2.望班2號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選自“子罕第九”
【注釋】
1.簣(kui):盛土的筐子。
【譯文】
孔子說:“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如果停下來. 那是我自己停下來的。好比用土平地、即使才倒下一筐,如果要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
我認為這句適合作為我的座右銘,是因為它的深入含意。在譯文中,“如果要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 這句的含意是成功與否是在於自己肯不肯踏出多一步,從古到現的社會裏,往往都會有這總的情況。(就以韓信的事例來看,成,蕭何只有舉荐之功;敗,蕭何只有謀划之力,而無論舉荐還是謀划都只是外在的因素,真正內在的決定因素還在于韓信自己。因此,嚴格說來,不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而是“成也韓信,敗也韓信”。)則成也自己,敗也自己。所以,我認為這句適合作為我的座右銘。
()引自中國孔子一網中
你的學生真有才華!要多多鼓勵!
[版主回覆10/21/2007 02:39:00]說得對,高一的同學很有才華,以下引述一位N's同學的最新回應,他是為反駁譚同學的觀點寫成的,見解的獨到精闢,真的不可思議!lam你們要好好學習啦(你是三善的lam吧)
1 + 1 = 2 這只能套用於數理邏輯上一種恆等 並不能套用到所有的觀念上 1套法律+1套法律=1個國家 這個不陌生吧 但這會不已經偏離了 主觀上的人生思想觀 這個題目 "思想觀" 是自主性上的觀念 "悟人生" 是主觀性上的領悟 綜合成的 "人生觀" 跟1+1有什麼關係???
子曰︰『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論語‧衛靈公》)
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別人…求諸己,凡事求之於己,首先從自己方面來要求,這是中國古代提倡的待人處事的基本原則
在社會上..不論學生還是工作中的人..也難免有失敗的時候..同學..你們遇到挫折會如何面對呢?怨天尤人 ..還是對自己說 : 下次繼續努力吧..
可能有人會積極面對.但有些人會埋怨結果..不從自己方面去想,只是埋怨別人.這就是「求諸人」。…古語有云 :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又何需讓煩惱困擾自己呢..人生在世幾十年..何不開開心心地過..凡事積極面對..這不是人生的不二法門嗎??
希望大家在未來也能本著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的格言..走過自己的人生!!!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莊子•齊物論》 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對的,都存在著正反2面;有的時候,我們看事物,可能要從別的角度觀察才可以了解得更透徹、更清晰。 我們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許多是與非,很多時候,由於我們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替他著想,以致誤會的產生,須知道:所有事物都是相對的 ,我們不能只從單一角度去看待。 莊子的這句名言,使我明白到要從多方面去看事物,才是融入一個羣體的不二法門。 高一望 no.49
Hello ~ 第一次嚟
得閒去我度玩吓 ~
祝心想事成 ~
其他佳作2
“ 窮則獨善其身 , 達則兼濟天下 ” 是出自於《孟子‧盡心上》,這句流傳至今的儒家道德思想,亦成為了現今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座右銘。
這句話語是想指出窮或達都是身外事,只有道義才是根本,要做到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當你生活窮困,常常抱怨自己所擁有的不及別人的時候,請想一想,生活在窮困之中,吃不 飽、 穿不暖的人,究竟有多少,難道只有你嗎 ?
正如前國家領導人霍英東先生,他雖然出身貧寒,但憑著自己的努力和奮鬥,成為了一代富豪,但他並沒有被利慾所薰陶,仍然保持著節儉的習慣,一直以捐獻於慈善項目。霍英東先生的一生,正正就把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 ,充分地展示。
反觀我們現在的社會,雖然腰纏萬貫,黃金滿屋,這些是很多人渴望得到而拼命追求的,但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當你飛黃騰達,擁有很多物質上的滿足時,能否做到 “ 兼濟天下 ” “ 富不忘本 ” 呢 ?
高一愛 48 號
其他佳作: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出自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宫)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水太清澈,魚不能生活其中;人太精明,周圍便不會有朋友或伴侶
這句話看似簡淺,但我認為它蘊含更深的一層的意思,就是:再好的東西過多了,只會帶來壞處,而非帶來好處
例如:過份放鬆自己就是放縱;過份節省就是吝嗇;過份堅持己見就是冥頑不靈;過份的追求就是貪婪;過份自信就是自大;過份寵愛就是溺愛......
可見好的東西太多了,只會弄巧成拙,對自己,他人都百害而無一利
可能大家都不會覺得自己過份了,但是在別人看來,我們自己的過份行為是可耻的,可笑的
凡事都要適可而止,過份了的話,就好像自己在玩火,遲早引火自焚,望與各位共勉之
s4b 22莫美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