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一定要關心政治,因為政治是“一群人決定人民的未來”,如果你不關心,你的未來就被決定了……青年關心政治,不是每天在街上喊喊叫叫,在決定行動前,對於議題和相關知識了解之深入程度,愼思明辨價値判斷之成熟度,才是眞正關心政治的核心評價。
【《我的香港,我的台灣》,摘自龍應台於香港大學之演講,二○一二年十二月一日】
自
從互聯網的普及,社交網站的興起,各地紛紛出現政治熱,很多青年還沒充分認識到政治的內涵和複雜性,已開始了別開生面的政治行動。香港高登網站每天發放大
量政治宣傳,內容主要是嬉笑怒駡的“惡搞”作品,包括:漫畫、歌曲、照片等;大大小小的反政府集會,除了叫口號,還加入唱歌、跳舞、做雕塑版畫等街頭藝
術,如同嘉年華會。政治由嚴肅課題變成潮流標誌,政治抗爭具有反權威的高大形象。
從敎育角度,政治熱促使青年關心社會,而多元化的
宣傳手法又別具創意。然而,這股政治熱只重視包裝和形式,卻忽略了關心社會的關鍵——深入了解、愼思明辨、兼容並蓄。作家莫言說文學優於政治,歌手王宛之
討厭政客玩弄政治的言論,均被痛斥“無知、無恥”;在網上,人家說去遊行,你質疑遊行動機自是罪大惡極,如果你不打算參與,說句“加油”也被批——坐享其
成!一天到晩上街就叫“關心”?好此道就是“有良知”?本人不敢苟同。最近鄰埠遊行便鬧出很多收錢造假、惡意阻街、愚弄警察等事,孰眞孰假,不能確定,但
有一點是肯定的——對善惡的判斷,不單單建基於立場,而是參與者的行為和品格。
筆者認為,政治是知識的一種,且關係自身命脈,自然需要關心,但能否成為愛好,則屬個人意願,情況如同人皆應做運動,卻不一定要愛好此道,且以此為上。港劇《天與地》中有句名言:
“和諧,不是一百個人講同一句話;和諧,是一百個人,能講一百句不同的話之餘,而又互相尊重。”
關心社會也一樣,社運不是關心社會唯一的表現形式。在青年階段,堅持“深入了解、愼思明辨、兼容並蓄”的態度,顯然更為重要。
本文2013年1月21日刋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斷章寫義"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