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是一種選擇

Share Button

pencils

近幾年來,澳門學生升讀高校之地域意向排列:第一澳門,第二台灣,第三內地。為甚麼作如此選擇?……在生活上怕苦在學業上怕累,是本地年輕人通病,在選擇高校時也顯示出來,致使近年來保送名額常有剩餘之不正常現象。要知道這些名校都是內地生爭相入讀而不易得的,卻被我們白白浪費了大好機緣。

    【摘自:〈澳門學生有福了〉,作者:莫名,澳門日報,2016年11月25日】 

針對日前公佈的“內地名校招收澳門保送生名額近兩千人。大約每五名高三畢業生中就有兩名可保送入讀內地優質大學”之惠澤措施,筆者不會否認,此乃澳門學子之福,因為無論最後選擇保送與否,多一個選擇機會總是比較好的。然而,從選擇中見高下,為留澳或是選擇富裕地區求學之學生貼上“在生活上怕苦在學業上怕累,是本地年輕人通病”的標籤,卻不利於引導學生生涯規劃的思考。

“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不管是小幼、中學或是大學,皆不應名校導向,特別是高校。中學畢業生開始步向成年,是時候決定自己未來的路向:喜歡就業還是升學?期望平凡或是卓越?重視情感或是事業?那都應該是一種個人選擇,而不是盲從附和。然而,很多師長卻喜歡為選擇加上既定的標籤,如:升高中的時候,選文組就是怕辛苦;升大學的時候,放棄名校保送就是沒出色。殊不知專精於文科的孩子可以精益求精,留澳升學的學生也可以在本地創造屬於自己的一片天。教師個人的優劣導向,不單單令部分學子誤入歧途——因為承受期望或虛名錯過了適合自己的路,有的孩子入讀名校後沒有讀好,一蹶不振或是煎熬數載再回澳重讀。也有選擇反方向的學生一直活在“被標籤”的陰影中,因為自信不足,錯過超越自我的成功路。

既然,人生沒有所謂對錯,條條大路均可通向自己的幸福,便沒有人應該為自己的選擇背上羞愧的名目,而讀什麼學校更好,也不是一條用大學排名公式築成的虛榮大道。

Share Button

Facebook 留言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