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常常不自覺地陷入一種誤區,即把自己抬高到“道德楷模”的位置,使原本出於善意的救助行為,變了味,成了強者憐憫弱者。
【《黃河口晩刋:愛心助人是本能,不是施捨》,作者:林微塵,二○一二年三月二十四日】
“吃得飽、吃得好”是每個人本能上的渴求。內地中產人士為了讓自己的孩子 “吃得好”,不惜放下金錢和尊嚴,掛着“強盜”的名號去各地搶奶粉,景況辛酸。而某些港澳人卻連保障本地嬰孩或是打擊 “水貨活動”的道理也不談,劈頭一句 “無恥強盜,給我滾回大陸去!”,盡顯人間無情。
有趣的是,那邊廂,某快餐店在早餐日舉行 “免費派包”活動,愛的涼風卻由台灣吹到港澳——我們都不缺錢,把漢堡留給窮人。網上支持者不下數萬,頓覺善心滿載,細心一看:每店限量漢堡一千個,早上六時開始派發,送完即止。依照網靑或學生的作息,他們凌晨還活躍在社交網站或發憤讀書,哪來動力一早去吃免費包?莫非為省十多元徹夜不休?作為上班族的我,自問也沒想過去“求包”,所謂“時間就是金錢”,誰願花這樣大的力氣去沾個小便宜?願意如此勞苦的,除了早起的長者,還會有誰呢?當然是社會上的清貧一族了。世上並無免費午餐,自然也不會有免費早餐,快餐店的營銷策略,成就了願意“為吃個包而努力”的宣傳工具,而我們呢?卻只是發個圖片,然後在高床軟枕上夢想自己成為一個“大善人”,最終為願意輪候的“窮人”貼上一個“施捨”的標籤,何其偉大!
一個免費漢堡吃不飽窮人,同樣地,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善心也無助我們變成一個眞正有愛心的人。眞正的善良是願意體貼不同處境的人,儘管他們的作為顯得並不崇高;眞正的助人是給受助者以尊嚴,而不是“高調施捨”。快餐店表示, “國際早餐日”的目的是喚起消費者重視早餐,注意營養。其實,我很想說:活在港澳台的我們不缺食物,請把營養留給心靈。
本文2013年3月22日刋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斷章寫義"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