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文學圈內人把文學現狀稱之為文學的邊緣化,其明顯的暗示是:社會抛棄了文學。但我更傾向於認為,由於文學脫離了人的價値生活,因此也遭到讀者的冷漠。
【《文學與價値生成》,作者:曾凡,學習時報(網路版),二○○四年三月廿五日】
早前談到澳門文學的核心有點偏離群衆,其實這似乎也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只是有些地方努力突圍,而有些則比較安份。我一直覺得澳門屬於後者——書經常出,但少有推廣;年年辦讀後感比賽,未見學生以此為題;偶有好書推介節目,少有推介本地作品。筆者為人師十多載,近幾年才知道澳門原來有很多本地作家,而且寫得不錯,前年到各校做閱讀講座,介紹澳門中篇小說,師生反應嘩然——原來澳門是有中篇小說的!另一方面,澳門文學雜誌也是有,但徵稿和推介方式極度低調,且期期虧蝕——旣然不賺錢,為甚麼不分批把作品上載網路供人傳閱呢?那至少多幾個人看——看的人多了,自然多了人想投稿;欄目規格降低,自能增加新苗;體裁限制放寬,自然擴大讀者群。
作為澳門文學的邊緣人,筆者對箇中情況所知有限,未敢班門弄斧,但作為一位敎育工作者和文學愛好者,個人認為,澳門在培養優秀作家的同時,其實更需要壯大的是其“啦啦隊”——一群未成為作家,但喜歡閱讀或創作的文學愛好者。其實,優秀作家的培育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儘管是個跳高天才,也不可能期待他突然摘下奧運金牌,你得先給他一個跳的平台。我經常勉勵喜歡造作家夢的孩子:先別想得甚麼奬或登甚麼報,跟所有的工藝一樣,先是工多藝熟,再想出類拔萃;先要培養自己,才能受人賞識!個人的堅持自然重要,但場地呢?澳門似乎也沒給“大衆文學愛好者”一個好的場地,最後只能各自玩樂,難以形成力量。
“唱和是文學創作最原始的快樂”(概括自陸奧雷),在本屆書展的講座中,喜見已經成才的作家們願意放下身段推介自己,並利用新媒體、新方式努力開拓本地文學的影響力。作為啦啦隊的一員,藉此文吶喊助威:但願澳門文學生生不息!
本文2013年5月3日刋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斷章寫義"專欄
後記:本人寫這篇文章是有動機的,希望真的能夠發表自己的一種聲音,給世界一點建議和改進的力量!
"你點解可以寫咁多詩既?" ,"你點解fb d post咁多字既?"……經常有朋友問我這種問題,起初我會不好意思,時間長了,問的人多了,我便變得"無恥"—車!想寫咪寫lo,又唔使本既!好似你有錢又鍾意,咪多買幾件衫lo!……有一年,我覺得不能老這樣自娛自樂,而且當我離開前線教職,就失去原來的讀者群,我開始周圍打聽,問朋友可否介紹我入文學組織,朋友說"你要先投稿啦,比賽啦,然後才有資格找人推薦lo!","下!我諗住去hea下ja wo,要唔要咁隆重呀?可否唔去一流既文學組織?可否去九流的呀?"……朋友的答案是:其實澳門無初學者文學組織的,你要加入圈子,必須要有本事!
其實我從小到大都喜歡寫文字,我從小到大都喜歡發表,喜歡寫不代表有大志,喜歡寫也不必有本事,如果連基本愛好者都沒有,作家寫書給誰看?好像歌星沒有粉絲,演員沒有觀眾,那是一個很有趣的局面.近年有幾會有走進澳門文學的邊緣,我開始發現澳門正是處於這種情況,我們真的不乏作家,而且他們水平不低(至少不比中港流行作家低),但很少人講,又很少人看,而他們的活動推廣也很吃力!當學校讀書會年年為搞活動發愁的時候,澳門文學的朋友又在為"沒有人參加活動發愁",願意穿針引線,又不介意面皮厚的人,如我,應該也可以發揮點作用吧!各位文學愛好者,也許我們都不一定立志成為作家,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啦啦隊的,沒有了你高調的支持和鼓勵,再好的作家也會被糟塌掉.大家要一起加油,相互打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