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敗的辯論

Share Button

 183212_493447740667396_2045889863_n

 

人生不在於手握一副好牌,而是打好你手上的牌。

    【美國幽默作家喬希·比林斯(Josh Billings)在一次演講中的發言,經濟人月刋,二○一二年十一月三十日】

一年一度大專和中學學屆大賽相繼落幕,奬項塵埃落定的一刻,很多學生的心卻未有“落定”,某天,我和某學生就成敗進行了以下辯論:

學生:比賽就是要贏,認為“可以輸的”就是無能!

我:為甚麼必須贏呢?

學生:因為爭勝是努力的動力!

我:雙方都很努力的吧。你努力必勝,那對方呢?難道對方就沒有努力嗎?

學生:我不知道,反正,沒有人想輸的,輸了說 “不難過”只是虛偽!

我:如果你預知比賽必定會輸,是否不會努力?

學生:我不知道,因為我不認為比賽一定會輸。

這 樣的爭論好比“人性本善或本惡”,辯了幾個世紀都找不到答案。的確,比賽本身就是“為了爭勝”而存在的,而爭勝也就是努力的動力,但誰能保證你的努力遠勝 別人?而誰又能保證努力必然能夠得到所成?是的,努力過後仍然是“輸”,未免會難過,但傷痛的程度總會隨失敗次數而減少,如果人生本是一場競賽,你怎麼可 能全勝?而能夠對失敗處之泰然,是一種生活歷練下來的智慧,而不是“虛偽”。當你手持一副好牌,要打出勝局何其容易,問題是當你手上沒有好牌時,是否能堅 持打好每一局?我是特別能夠駕馭失敗的,這並不是因為我特別虛偽,而是我習慣手上並沒有一副好牌。因為自小記憶力特別差,在塡鴨式敎育制度下,要考出勝局 根本就很難,要堅持還是放棄呢?我選擇堅持——相信醜小鴨終有一天變成天鵝。直到小學畢業後,我才開始找到自己的專長——寫作是不需要背誦的,辯論是可以 開卷的,敎育是人性化的。如果你問我,輸的感覺傷痛嗎?我會答你:痛!但痛多了就不痛,因為人生最大的失敗不是“痛”,而是 “怕痛”。

我理解好勝者的“痛”,同時期望他們了解,能夠駕馭失敗的人並不基於“無能”和“虛偽”。“如果你預知比賽必定會輸,是否不會努力?”我可肯定地答:“如果我預知比賽必定會輸,我還是會努力的。”

Share Button

Facebook 留言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