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離鄉貴”

Share Button

憑此次詩文事件,未必就能證明日本的古文程度壓過中國。原因在於,這些古詩詞大多出自在日中國人……真正的文化人,應可視不同語境與場合,自如運用不同風格的語言。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面對日本時不妄自菲薄,也在討論文化議題時不歇斯底里。

    【摘自:〈“武漢加油”勝於“風月同天”?  文化的歇斯底里能有多荒謬〉,作者:劉燕婷,香港01,二○二○年二月十四日】

為了援助中國抗擊新型肺炎,日本在物資捐贈箱上貼了中國古詩,善舉得到我國人民廣泛稱讚。本該是美事一樁,但最後卻在內地引起文化爭議,實在匪夷所思。

姑勿論“武漢加油”是否也能“讓我聽到十四億顆心靈碰撞的聲音”,單是比較兩國熱愛古詩詞的族群,有證據證明日本比中國多嗎?如果沒有,那只能說是捐贈者有心思而已。再說,中國是否缺乏熱愛古詩詞的族群呢?筆者無法統計。單是澳門,熱愛古詩詞並持續創作的文友就有不少,他們有些會在不同節慶的聚會中即興創作,並高聲誦讀,微信私下分享更是從不間斷。可是,一般人卻彷彿和他們處於平行時空,鮮有給予關注,更別說欣賞學習了。讓我記憶猶新的是早年香港有一位中學生喜歡吟唱古詩,並在朗誦節中獲獎無數,但其視頻卻一再被網民嘲笑為核突老套。這邊廂,我們的語文教師教學生詩詞、成語等傳統文化,那邊廂,作家和藝術家卻說這些東西文詞木訥、僵化、缺乏創意;而演講、辯論界又特別喜歡抨擊引經據典的選手“不講人話”。在如此文化氛圍下,哪會想到古詩詞有一天被外人引用,忽然被神化起來。

面對近日的文化爭論,我不禁想問:到底是中國人沒有文化,還是我們從不欣賞自身文化?

Share Button

Facebook 留言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