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從小渴望擁有自己的家庭,但當生命正面來襲時,一切令她惶然不知所措。他從不相信關係,然而發現,所有的關係是如此逼不得已的親近。二十五年後,她與他,因爸爸的遺願而重逢,埋藏已久的感受再次被觸碰。
【摘自:《有咩留返拜山先講》,楊螢映著,眩目劇團出品,文化公所出版,二○二二年二月】
“如果他/她真的愛孩子,就不會這樣對妻子/丈夫!”這是很多怨偶的說詞,然後名正言順地把一方的親子關係割裂。一如早前王力宏的家庭糾紛,無論誰對誰錯,都不應把親子關係成為籌碼,打着為爭權益和公義的美名,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另一番傷害。
《有咩留返拜山先講》就是另一個家庭悲劇。夫妻不和,媽媽帶着兒子偷偷遠赴他國,留下女兒和爸爸相依為命,直到爸爸離世,兒子才有機會和姐姐相聚。細數當年之時,回憶中夾雜着快樂與憂愁:兒子對父親的思念,女兒對母親的怨恨,以及姐弟間數不盡的思想掙扎。沒有轟轟烈烈的情節,沒有哭哭啼啼的場面,細碎的片段夾雜着成長的血淚,是一部發人深省的親子劇作。
俗話說,夫妻如衣服,不愛了可以脫掉,但親子如骨肉,骨肉分離可是切膚之痛!不好的丈夫/妻子,不一定是不好的父母,反之亦然。不健全的親子關係,會形成孩子的心理創傷,如:劇中的家姐對愛情患得患失,不敢面對自己的需求;細佬則不再相信愛情,無法與愛人建立長久的關係。凡此種種,均是父母未能恰當地處理婚姻破裂的結果。沒有任何恩怨情仇是需要禍延後代,婚姻能夠好好維繫固然最好,一旦無法繼續,應讓孩子理解彼此不再相愛的原因,力求保留雙方骨肉之情是為人父母應有的修養和智慧。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03/04/content_15809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