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滿聲中的反思

Share Button

       

        科技發展改變了生活,其中重要的一項是──改變了學生溫習的模式,他們努力的形式再不是懸梁刺股,而是"facebook訴苦",羊豬是親民派的老師,每到考試前必定要去給他們加油打氣,然後每到考中文的那天,定會吹著最強"怨氣"──累人累物陶淵明,害人害己范仲淹,瘋人瘋語柳宗元……彷彿那批古人加害了他們祖宗十八代的樣子,最要害的還是"上語文課生不如死"、"學語文等於學垃圾"……我明白,當中很多晦氣話只為平衡心理,但我會反思"學那些東西真的有意義嗎?成績好的同學語文能力真的較強嗎?"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大概也很難回答自己!因為對於教材,我們沒有選擇的餘地,質疑教材等於自取滅亡,但又無法給自己充份的申訴理據。

        今天,我由當局者變成旁觀者,終於可以承認──是制度出了問題。不是說不學古文,但有必要學那樣艱深的文章?字詞有必要學得那樣透徹嗎?不是說不教語文知識,但有必要做那樣多公式化,無從解釋的題型嗎?不是說不強記,但一定要死記那樣多硬知識嗎?當我們在網上按一下搜尋器,便可以找到答案,甚至一本袋裝大小的電子書,就可以容納幾十萬本《詞源》的時候,我們還堅持記那些古老十八代的東西做什麼?我們應該堅持語言運用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吧!那一年,我在會議上力爭屬於學習態度的5分,有老師提出"有些人比較害羞,不擅表達而已,他們不答問題,就得失分,很不公平!",我質疑"語文不學表達能力學什麼?連話都說不好的,語文就應份高分嗎?每次考試或測驗,默書可以佔10分以上,對記憶力不強的人來說又公平嗎?";我參加教學設計比賽,由最初的優異獎跌到不入圍,不入圍的主因是"認為錯字是小六的學習素材;認為金庸小說不應作為正規教材……"我質疑"什麼叫有意義的素材?高一的學生仍然錯字連篇,卻因為那是小六的內容而不可作為素材;閱讀的篇章就只能用於閱讀,不是教科書的範文就是沒有意義的素材……"我每次設計的格式都是相同的,都是以優異獎那份作範本,然後換湯不換藥地把內容加進去,而我不能入選的主因是──我走得越來越遠,遠得開始偏離了正統的學習內容。其實我也不會介意獎項,反正那些東西不是純為參賽而做的,我只是反思──所謂正統的那些東西真的如此有意義嗎?

       想起教中文的年月,腦海裏就會浮現這兩幕。有一年,我教著全級最出色的理科班,因為大家對中文興趣不大,又忙著他務,很少人投入課堂,我於是生氣地在人前投訴,大家的反應很冷淡,甚至有人表示"合格就行,誰中學的時候愛上語文課的!",我只得無奈地接受現實,反省自己;接著的一年,我教著全級最差的理科班,由於他們理科基礎不好,老師們便天天投訴,有一回,我安慰大家"不要這樣子,他們數理基礎差一點而已,人是很好學的,上語文課的時候,個個都很投入,額外的功課也爭著交,而且語文成績很好啦……"話音未落,某老師立刻說"語文好有什麼用?叫他們讀語文班吧!那班人簡直是不知所謂!"然後其他人爭相附和,那一刻,我覺得很可怕,十隻手指有長短,語文不好的可以理所當然,數理差點便呼天搶地.不用科學調查也可以得知,即使是一群理科班的孩子,將來應用語文的機會還是比數理高的(因為最後投身數理行業的人比例上較少),而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把語言學習放在基礎教育首位的,當大家都沾沾自喜自己的數理學習內容已經是大學三年級的水平的時候,我質疑"每個人都要在大學修讀那個科目的嗎?為什麼不到大學三年級再學那個知識?為什麼基礎教育不去打好真正的基礎?"無奈的是人家一句話已經把你的理論打垮"國文科學的、背的將來能用多少?既然大家都學沒用的東西,能讀好數理科的至少比較聰明!"我心裏雖然不滿,但卻無從否認,因為讀中學的時候,自己也不愛上中文課,曾經學過和背過的東西也全然忘掉.這是什麼問題?歸根結底,是教學制度的問題,老師跟隨學校的指引,學校跟隨考試制度……一個惡性循環後,只有承認"學國文的學生很悲哀,教國文的老師更悲哀!"

       我千方百計讓孩子逃出主流學制,不是認為母語的學習不重要,而是覺得傳統學校母語的學習沒成效.回想讀書時期,遇過幾個有啟發的語文老師呢?只有兩個,一個在小四,一個在高三,但其實他們的作用不算很大,由於我不擅記憶,語文成績一直不算很好,而我中文能力強,全是母親的功勞,她教過我什麼呢?其實沒有!她只是從小培養我閱讀習慣,以及經常大刀寬斧地給我修改作文,其他的就靠我自己日常的實踐和鍛鍊了.如何可以讓母語的學習更具效果?不需要學習艱深的課文,背誦大量的硬知識,而是實踐和磨練的機會.有天朋友和我理論"從來沒有教學研究證明小班教學更有效果!",個人以為"那根本就無需證明,五十幾人的班如何實作?個人表達的機會肯定不足,還有寫作?你以為中文老師是超人嗎?需要教三班,每班50多人,什麼課外活動都得參與,還有每段連考試6篇大小作文怎麼改?要不老師累死,要不教得粗糙極.其實增加教學成效(我指的成效不是擁有多少好學生,而是能把多少學生教好),首先須評量班級人數和教師的工作量,因為這樣才有條件追求教學的精細度."多而不精"是傳統教學的問題癥結。

        如果有機會親自教育小孩,我會緊記這點,也希望傳統學制有天能作出反省.在客觀環境不許可的情況下,希望埋怨的孩子們要多體諒中文老師的處境──給吃力不討好,努力在教學制度中掙扎求存的老師們加油!

       

Share Button

Facebook 留言

4 thoughts on “不滿聲中的反思

  1. 果然還是社會風氣使然吧…  自小就受到那種教育  以後社會上出來的也是那樣的人. 當然也不可能全盤否定現在教育制度的作用… 為了迎合社會的口味吧. 國文課  我覺得更加是要培養一種人文素質吧…  雖然可能會說"連這種東西也交給國文老師做啊??"  不過不然的話 我們學那堆古文的道理來幹嘛…
    [版主回覆03/15/2010 09:25:00]學是要學的,但可以教得顯淺一點吧!而且古文至理名言那麼多,學些有趣的好不好?還學什麼出師表,悶死了!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怎樣去要你們用心聽,真是覺得很失敗!

  2. 真心說讚 我切身感受到中文學得不好帶來的不便, 中文不好的我根本連好好表逹自己的思維都有難度, 又, 教育制度的扭曲其實與社會的整體風氣是不可分割的. 於現代急功近利的社會, 教育不過是為了制造一批又一批能投入社會商業機器的人罷了, "因材施教" "有教無類" 等所謂教學原則在面對 "用最少資源得到最快最多的回報"的資本主義金科玉律時顯得無比可笑, 填鴨由是慢慢出現. 想要改變教育, 更需要的是改變社會, 這亦是其困難的原因
    [版主回覆03/12/2010 09:38:00]haha,說得對!杰是文人呢,將來會當教師嗎?

  3. "語文好有什麼用?叫他們讀語文班吧!那班人簡直是不知所謂!"…唉~ 現實就係咁樣..到E+都係得中文老師會話我地班聰明gaja…唉~
    不過我都好開心係我人生入面真係有一個曾經令我愛上中文三年ge老師…多謝你啊! 我永遠都5會5記得我以前上中文堂係幾開心…=]
     
    [版主回覆03/11/2010 17:25:00]其實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專長和特色,你只要用心挖掘就可以體驗得到,你信我,你個班係好有活力ga,只要保持到,將來投身社會,會更出色!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