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孩子和家長對人生能有新的認識,考試成績不是判斷一個學生成功與否的標準,要懂得人生還有很多的風景。”
【《一位特級教師在她女兒自殺後的教育反思》,“家庭 · 教育”網站,二○一四年五月二十七日】
一直被身邊人稱讚為“成績優、品德好、情商高”的女孩,忽然遺下“請不要救我”的遺書撒手人寰,作為優秀教師的媽媽事發後才知道,女兒受強迫症折磨長達八年,在無法撫平的傷痛中,她用畢生勇氣寫成一部生命教育的血淚史,勸諫活着的人。
這 事不禁讓我想起自己和家人在育兒事上的糾結,我媽一直不同意我對兒子的“放任不干預政策”。那天,老師打電話來說孩子經常忘記帶學習用品,祇要違規達到五 次,成績多好均不能得獎……每次聽了老師的勸告,我會向孩子複述一次,並和他們探討改善之法,如:檢查方法和罰則。到了孩子再犯,我們又重新檢討一次,雖 然問題最終也改善了,但獎項也因此丢了。我媽特別生氣,她認為罰則遠不如出手幫忙檢查有效,怕孩子從此成就比不上別人會自卑。為此,我們進行了史無前例的 爭吵,而這也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正面違抗我偉大母親的意旨。我堅持自己的做法,不是因為我覺得自信不重要,而是我覺得一個人是否自信,並不在於他是否能 得到世界的認同,而在於他是否能憑一己之力去駕馭世界。在前線教學的十多年中,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品學兼優的孩子不見得比成就平平的孩子自信,因為 有些孩子的精銳是在家人鞭策下形成的,為了永遠保持高飛的狀態,日子過得特別累;低飛的孩子雖然平庸,其自信在於能夠把握自己。所以,我不想幫助孩子追逐 世界的高標準,我會告訴他,榮譽對父母來說是不重要的,但不改善缺點的代價需要自己去承擔。
以上文章是我給我媽的帖文,我期望她能從中明白我的想法,並了解到,願意坦誠對話,爭吵也可以是一種溝通。同時,我也希望她不要為過去總“自以為失誤的教學方法”耿耿於懷,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也沒有一個人需要完美,包括我們為人母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