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眼全局,而不是糾纏細節。二、去粗取精,自律地調查篩選。三、寫日記,成為自己人生的記錄者。四、實地探索,認清問題的本質。五、捕捉不正常和不尋常的細節。六、明確問題,走出逃避推諉的怪圈。
【摘自:《精要主義》,格雷戈 · 麥吉沃恩著,邵信芳譯,浙江人民出版社,二○一六年四月】
坊間有很多教育文章說“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然而,在筆者多年擔任初中班主任的實戰經驗中,卻發覺很多全職家庭主婦在育兒路上吃力不討好,可見陪伴重要,但陪伴更需“精要”。
“什麼都是重點等於沒有重點”,對趨向成熟的青少年來說,事事執着不僅無法面面俱圓,還會破壞親子關係。家長不需急於解決所有問題,宜放眼全局,充分掌握重點;去粗取精,就重點全力出擊。作者用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提醒我們:“用蜜蜂捕捉更多蒼蠅”——以蜜蜂適時給予“精要”提點,取代蒼蠅不厭其煩的打擾。
為了謀利,坊間教育產業各出奇招推銷其教育秘技,甚至推出很多結果論的說辭,例如:無法考取好成績或取得好表現,一定是父母沒有讀透某經典。教養模式固然重要,但仍需因材施教,教育成效不能一概而論。以實地考察的方式書寫成長日記有助我們認清問題本質,反思當中狀況,適時調校方法。過程中,父母需要對不正常和不尋常的細節進行分析,並直面困難,掃除障礙。
精要家長需要了解前行的障礙是什麼,才能掌握解難的方法。書中談了一個童軍的例子,先找出拖累大隊前行的人是誰,然後為他減負,並把他放在隊伍的最前方,這比把他拋離在大隊後,改善效果較佳。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先了解孩子的短板,並鼓勵他向自身優勢靠攏,才有助其成長。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11/18/content_16352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