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錢”看──親子共建金錢價值觀

Share Button

<!–[if gte mso 10]>

table.MsoNormalTable
{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

–>


看──親子共建金錢價值觀

(此作曾刋於本地親子雜誌《百分百家長》,內容曾於2011年兩岸四地親子論壇中發表)

 

前言

 

       在金光閃閃的賭桌上,有人一夜千金,有人輸掉一生;在紙醉金迷的名店街,有人視錢如土,有人趨之若鶩;面對物價房價高漲,有人忽然致富,有人怨聲載道;面對庫房水長船高,政府大灑金錢,人民不勞而獲……

 

       澳門賭權開接近十載,面對社會由內而外的急速轉變,人們對金錢價值的思考容易失去方寸。 澳門大學博彩研究所澳門青年問題賭博之形成研究中指出,父母對金錢的價值觀是導致孩子思想偏差的根源。作為家長,我們如何從確立自身價值觀開始,與孩子共建
金錢的概念?以下,筆者將以自己多年來為人師和親子專題作者所積蓄的故事和反思,和大家一起向
看!

 

金光中的迷失

        大家都知道,澳門是一個賭城,我們的賭場不是一家一家的,也不是一座一座的,是一片一片的,是海洋的量詞,自從賭權開放以來,澳門的賭場就變得更大,更美了,雖然未成年的小孩是不可以進賭場,但卻可以進入那華麗的皇宮,那裡不僅有賭場,還有常人“可遠觀而不可買”的名店街,非常奢華的高級場所和酒店。能夠活在一個像皇宮一樣的城市的人應該是很幸運的吧,但事實是,人民的滿足感並沒有因此而提升。其實,人之所以悲哀,並不是因為他有很少的錢,而是因為他知道錢可以讓他得到更好的生活,更高的享受,而自己卻沒有能力去得到更多的錢。當澳門富起來了,社會矛盾卻有增無減,即使政府年年派錢,都沒有讓人們覺得滿足。為此,社會反響不斷,政府和社團均成立了專責小組,重點開展社會和學校教育,期望下一代不會迷失在金光閃閃的皇宮中。

 

反思金錢教育

        得幾年前,筆者曾在校內參與公民教材的編寫,也談到過“金錢”的問題,當時花了很多心思設計課程,內容始終無法脫離中國人統傳價值觀,如:勤勞節儉,善用金錢等,又找出一堆諸如 “未雨綢繆、積穀防飢、臨渴掘井”的成語。到了實踐時,竟然有一個學生質疑我,他說“老師,您說的大道理,只讓我想到了一種動物,那就是牛!牛一生勤勞節儉,只會換來辛苦...”他告訴我世界已經不一樣了,還借我一本 “窮爸爸富爸爸”。我當時無法回應,只好回去乖乖閱讀,開始時對書中所言深信不移,準備把內容帶進課堂。不久,一場 “金融海嘯”冷卻了我的熱情,最後,還是沒下筆,我在想“連我自己都不肯定的東西,如何教給孩子!”

        碰巧當時我被邀請成為本地雜誌的特約作者,當時現金分享計劃剛出台,我為此做過一個相關的專題。在資料搜集的過程中,我發展了其他地區在金錢教育方面比我們先進,而教育者不是校園裏空談理論的老師,而是真正關係孩子一生的財務掌管人──父母。之後,我又訪問了來自不同階層的家長和孩子,我發現,多數家長都不跟孩子談理財,因為“不確定”──他們有投資,但也有失利;他們知道賺錢艱難,卻找不到一個成功公式。只有一位媽媽說會教,她會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些理財方法和女兒分享;會告訴女兒投資的經歷,並總結經驗;會和孩子分享賺錢的艱辛,討論有關金錢的議題。我知道,以上談到的家長案例是成功的,因為她的女兒正是我的學生,在我教她的過程中,的確感覺到她比一般孩子懂事。一位成功媽媽的經歷告訴我,親子教育的靈魂不是掌握一切,而共同探求和建構的過程。

 

各地經驗總匯

        為了對親子共建
金錢價值觀有更深入的認識,筆者開始閱讀相關書籍,發覺不少國家和地區的經驗都值得學習:

 

在美國,家長喜歡培育孩子擁有企業家精神的文化,有些長輩會送股票給孩子作禮物,以此為契機引導孩子詳讀股票公司的年度報告書,或留意報紙上的股票資訊,建立理財概念。許多億萬富翁願意承認有錢與幸福沒有關係,並教化人士正確的用錢的比例是“1/3自己使用,1/3存起來,1/3給人,甚至慷慨地捐出家財,近年廣為人知的富豪捐獻事件,某程度反映了該國的金錢概念。

 

        而歐洲等地的家庭教育,則比較著重心靈教化。在法國,小孩早在34歲時,就可以參加社區舉辦的“家庭理財課程”;在芬蘭,家長在兒童時期已開始理財教育;猶太人喜歡仿傚“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家庭教育法,教育同樣是在孩子牙牙學語時開始的,綜合以上經驗,概括內容如下:

 

  1. 建立“數字”的概念、認識不同金額的銅板和紙幣;
  2. 明白金錢與消費之間的關係──“錢能換物”;
  3. 認識正當地取得金錢的途徑──錢是怎麼賺來的;
  4. 灌輸善用金錢意識──辨別需要想要
  5. 養成良好的花錢習慣──做出預算並記清用途,待下次領錢時檢查;
  6. 了解借貸的概念──年長一點的孩子想購心頭好,父母要求他們以借貸方式尋求“融資”,並須償還;
  7. 辨識物質誘惑──看穿廣告假像;
  8. 建立金錢概念──錢很重要,但非萬能;
  9. 認識快樂與錢的關係──有錢與幸福沒有必然關係

 

中外價值差異

       總的來說,西方的 金錢教育著作較多,內容也比較具體,但其價值取向也不是包含絕對的優勢。可參看以下比較:

 

        美國人卯吃寅糧。美國人把錢視為工具,一是獲得生活享樂的工具,因為一卡在手,消費無憂;二是生財工具,美國的金融大鱷利用此念,推出次按和各種債券,誘使民眾作不同程度的投資。美國本身便是世界最大的債務國,結果金融泡沫破滅,債務鏈中斷,全國陷入危機,以至禍延全球。

 

         中國人積谷防饑。深受農業社會的觀念影響,在21世紀全球化的時代,中國人仍習慣於保持盈餘,留有餘地。從國策而論,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金融和人民幣匯率不是急於求成,而是循序漸進,因此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中避過一劫;在當前的金融海嘯中,中國穩健的金融政策,更顯示了中國理財觀的正確性。

 

        筆者對經濟所知有限,但從以上推論,始頓悟到中外價值並非呈一面倒之勢,我們應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之理念使之有機地相融,例如:我們可以學習西方一些投資致富的知識,而未雨綢繆、積穀防饑等中國傳統價值又可以讓我們明白“以防萬一,分散理財”的重要性;西方家庭喜歡讓孩子參與工作及體驗融資活動,正好也與中國傳統“授之以漁”的理念異曲同功。

 

結語

       談起 金錢教育,一般家長都只關注 幾歲給孩子零用錢給多少怎樣花錢等問題,但本文卻把重點放在 看錢的方面,因為只有認真地和孩子看錢”(建構錢的價值”),我們才能助他們找到生存之本。紙上談兵很難判哪種方法最好,需要配合實際、懂得變通,而最重要的還是以身作則,要孩子擁有良好的金錢價值觀,應該由完善家長自身的金錢價值觀做起。

 


 

好書推薦:

 

1.《教孩子做主:金錢篇》,作者:(木神)原節子,辛小兔譯,商訊出版社,20110110

2. 《望子成富:教授爸爸與孩子的理財對話》,作者:洛克.布萊恩,方仁馨譯,御書房出版社,20100820

3. 《不同的理財觀 不同的文化》,來源:何亮亮,華商語錄,世界華商聯合促進會,20090625

Share Button

Facebook 留言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