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藝術追求的思考

Share Button

每個人的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有其獨特的意義和價值,請保持着“中庸之道”,以中立、接納、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作品。

    【摘自:“我是誰,我想飛向哪兒?”故事活動,講者:蕭雅雯,中葡繪本書展,二○二三年十一月四日】

我們很少見到一個奧運金牌跑手,指着在公園跑步的那群人說:“跑得那麼慢,姿勢不專業,憑什麼跑步!”卻經常見到一些藝術家長着這樣的嘴臉。後來我慢慢理解到我和這些藝術家思想上的差異:藝術家窮一生精力去追求完美,而教育工作者則窮一生精力去扶持缺失。近年我再學習藝術治療,引文中,藝術治療師蕭雅雯的一席話讓我茅塞頓開:

不是每個參與藝術活動的人都需要得獎,以至成名成家,他們可以只是喜歡藝術,喜歡參與活動,喜歡自我療癒。當一個人喜歡一種活動,就會投入心力,透過學習不斷精進,無心插柳柳成蔭也是有可能的。就是不成蔭,也可以自我實現,何樂而不為呢!山之所以高大,乃是基於土壤積累夠多,沒有基層就不可能形成高層;有容乃大,市場要發展就要有足夠的兼容度,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化才會興盛。

我在推動兒童文學創作的過程中,也遇到相同的困境,不停有人質疑作者水平:教育者質疑故事能量不足,純文學作家質疑作品文學性不高,畫師質疑故事枝節太多……我總勉勵作者:“沒事,寫出來就好!”澳門喜歡寫作的人太少了,一出場就受關注,名家導向誰都會講,但追求完美,作品交不出來,有什麼用?從事一項工作,人人皆想出人頭地,但不會以為自己一動筆就成“名家”吧?訓練有素,先成長後成才是常識。什麼是訓練有素?那就是享受創作,多寫多練,喜歡挑戰自己。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11/10/content_1713856.htm

Share Button

Facebook 留言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