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資財營三十名學生到白飯免費供應的快炒店用餐,白飯吃光後,店家來不及補,集體到Google評價刷一星負評“報復”。所引發謂的“白飯之亂”,原以為學生到熱炒店登門道歉後就已經落幕,店家也希望事件就此落幕,不料今天又有網友在網絡貼出疑似營隊主辦學生的對話截圖,似乎不滿學校介入,以及店家前後矛盾的說法,有意再把事情鬧大。
【摘自:〈“白飯之亂”難落幕?網傳有學生不滿學校和店家〉,記者新聞網,二○二三年七月十日】
在沒有溫飽問題的年代,白飯實在算不上什麼稀罕之物,然而台灣卻為此上演了一場有趣的“羅生門事件”。
筆者是同情學生的,因為這爭論也經常在我家發生。面對網購的貨不對辦,我傾向於給予“負評”,如實反映情況,讓賣家自食其果,從而優化整個營商環境。而我媽則傾向接受“補償”紅包,她會強調“生意難做”,影響生計如同“殺人父母”。背後反映的是“情理之爭”,是我們不同世代的價值判斷差異。
回到“白飯之亂”的本質,我認為“理工直男”的思維模式是具有科學性和法理依據的。首先,店家“免費白飯”在自由市場經濟中屬於營銷策略,而非“慈善行為”,店家以這樣的“服務承諾”配套作為招徠,需事先計算當中的成本效益,但應加入前提條件,如:吃完即止或幾點後不再供應,但需事先說明,否則就違反商品說明條例。另外,顧客食評屬於市場反饋機制,只要一人一票,如實反映主觀感受,理應不存在道德責任。
食店和學生循合法渠道,就自身觀點發聲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而坊間的討論也有助釐清彼此的思想盲點,只要教育者放下主觀的“價值干預”,願意理解和包容年輕人的價值取向就可以。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7/14/content_16878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