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行,是表現詩之題材的最細小但又最完整的單位;三行,是表現詩之題材的最穩定但又最具靈活性的單位;三行,是表現詩之題材的最凝練但又最具繁衍性的單位。
【摘自:《中國三行詩理論與技巧》,徐英才,芝加哥學術出版社,二○二三年十月】
在文學發展的定位上,我不是一個詩人,但卻是個愛詩的人,我愛詩的語言簡練,更愛其無拘無束,意象萬千。遊走在“有限”和“無限”之間的奇妙感覺,又以“三行詩”的“靈光一閃”感覺最為極致。
“三行詩要不要限字數?”這是我最近參與三行詩比賽評審工作時的思考。學術上,有說三行詩以二十字為限,要不要寫在章程中不是重點,之所以規定三行,一定是有其用意的,一如引文中所提到:最細小又最完整;最凝練又最具繁衍性。硬把多行的字數堆在三行中,只能證明作者功力不足,肯定難逃評判法眼。“簡單、明快、字數少,寫個口號或古詩吧!”這樣的作品的確多,個人覺得,口號和古詩若是內容佳並無不可,但根據三行詩“最穩定但又最具靈活性”的特質,口號和古詩在形體上字數相同,結構千篇一律,便失之靈活性。
內容上,一首好詩要能做到感性、智性與神性相結合。感性即有充沛的個人情感,做到文字飽含溫度和氣息;若只有感性而沒有智性,即缺乏理性思維,沒有常識或對主題缺乏認知,文字再美也不屬佳品。所謂神性,就是渾然天成,像閃光的天份或是智慧的融會。作為評委,我們各自都有主觀審美和靈性追求,喜好也不盡相同,分歧是肯定有的,很難定論結果絕對最好。是故比賽的意義不在結果,而在過程,諸如動筆創作一刻的自我閃耀,以及巧遇知己時的惺惺相惜。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4-09/27/content_17837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