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和蛋的 “留級問題”

Share Button

   

  贏在起跑點不是贏……務實的德國人,認為基礎比甚麼都重要,沒有穩固的地基,再美麗的房子也有可能坍塌。所以,“留級重讀”並不是一件丢臉的事。

【《沒有邊界的敎室》,作者:沈佳慧,凱信企管出版社,二○一一年二月九日】

作為一個敎育工作者,本人並不認同“高留級率”的敎育生態,但作為一個熱愛思辨的學習者,我覺得,目前主流聲音對給“留級制”的負面形象——虛耗公共資源,與敎育先進國家或地區已經取消留級制度脫軌,國際測試PISA結果表明留級無助學生提升能力等(三月二十三日《澳門日報》),需要更審愼的思考。

首先,“國際測試PISA結果表明留級無助學生提升能力”的結論我一直想不通——是閱讀能力不好的學生容易留級,還是留班導致閱讀能力不好?是留級這種制度無助改善能力,還是學科本身無助改善能力?在敎學評鑑的功能上,當一個“指標”失效,直接反映的是整個系統的缺失,而不是某一方面不足。所以,PISA的數據明顯無法與留級制之效能產生必然的因果關係。

其次,“敎育先進國家或地區已經取消留級制度”的詮釋過於簡單化。根據本人不全面的認知,的確有國家和地區取消了留級制,但取消後都有一定的替補方案,如北美洲以“單科重修”取代“留級”,學生一定得通過指定級別方可畢業,高齡畢業或無法畢業的情況常有。而各國對留級制的辯論從未停止,甚至有國家堅持“留級制”的好處,鄰近的香港也吃了回頭草,顯示“取消留級制”無法呈現“先進與落後”之形勢。

觀乎為留級者貼上的衆多“標籤”中,沒有哪個比“虛耗公共資源”的指責更嚴厲了吧。到底“留級”是否等同“失敗”?在於“成敗”的心態。當孩子將來無可避免地需要面對社會的各種競爭,有限度的挫折,讓學生懂得自省和振作,顯然比溫室的盲目呵護更佳。對於雞和蛋的議題,從來是利弊難分的,如何在各有其弊中取其輕?不需要崇拜權威,結合理想與現實,由問題之本——完善敎學內容和評鑑方法,循序漸進地減少留級率,方為雙贏之計。

本文2013年3月29日刋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斷章寫義"專欄

Share Button

Facebook 留言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