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上換物的經歷談起

Share Button

 

在制度林立的世界裡,一邊是冰冷無情的明規則,一邊是潛滋暗湧的潛規則。制度本應為世界和諧美好而生,又何以成為將公平正義置放於冰冷無情案板上的冷血殺手?

【《智慧生長在人性深處》,作者:胡豔麗,《城市經濟導報》,二○一三年五月二十二日】

十年前,我買了一雙喜歡的高跟皮靴,為了讓皮上的暗花不致磨損,我把它安在一個精緻的盒子內,並在細小鞋櫃中佔據了最大的領土。我也會定期拿出來上鞋油和試穿,且一年比一年肯定——“小高跟”根本不是屬於我這種粗人的。可惜再好的貨色都敵不過年月,因為少穿,皮質一年比一年硬,正在發愁之際,朋友給我傳來一個面書換物群組。組內各人都把自己“曾經深愛已無用”之物以極低之價値和別人交換,更難能可貴的是,物主還會貼心地交代物件的小缺陷,而換物雙方也會不厭其煩地協商交收地點,甚至送出小禮致謝。於是我也嘗試為深愛之物找個新主人,取物者是什麼年紀和樣貌?我記不住了,難忘的是她事後給我的私訊,意謂“鞋子合腳,款式和質量很好,我很喜歡”。未幾,我又在網上換得一套二十年前,我和丈夫剛相識時他珍藏的漫畫。換物時因為一點小意外,我還請她吃了頓午飯,我說:“漫畫是我老公的,因為不小心遺失了……”她說:“書留下也是因為男朋友,人去情逝,物不欲留下……”這是我最初的換物經歷,簡單而美好,我覺得,大家交換的,不僅僅是物質,而是一種情懷、一份懷關。

任何關係的最初都是美好的,換物群組也不例外。隨着組員不斷增加,相繼出現不同的投訴聲:為什麼我必須為他多走幾步?為什麼他先換給別人?為什麼貨不對辦?為此,版主由一個“換物作樂”的簡單理念,變成了十多條艱深規則,但情況卻是變本加厲,組內有更多不滿於現況的人群,爭相引用規則相互指駡……這就是社會制度的起源嗎?規則保護了人的權益,也更大程度地維護了人對私利的執着。相較之下,我更留戀沒有制度下所表現出的人性善美,可惜一切顯然無法回到過去。

Share Button

Facebook 留言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