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孩子,只說故事

Share Button

0010487371

《不教孩子,只說故事:創意故事教養絕招》

作者:張大光、李威龍

出版社:如何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

日期:2010年11月

“老師,我平時唔得閒教佢,我又唔識同小朋友相處,不過,我至少有要求佢做個好人!”以上對白大概每年都在家長會中聽聞。此論調最不可思議的核心是:原來家長認為,只要有要求,即給予管制,教育目標便能順理成章地達成。

毫無疑問,這種家長的育兒成績往往不理想,因為“唔得閒”,致使他們在孩子成長中缺位。一個對孩子一無所知的家長,怎能做好管教工作?而家庭教育本身就是透過日常相處潛移默化,家長一句“唔識同小朋友相處”,又怎可將愛的教育內化到孩子的心靈深處?

《不教孩子,只說故事》書名本身已很震撼,某朋友在我家書架上看到此書,大感不惑,更直言“不可能!一定是騙人的!”,筆者也是因為文題才購此書的——雖然,故事乃孩子恩物,但以故事取代教育,的確鮮有聽聞。閱讀後,我開始明白箇中關鍵,根據書中所言,教育是一門藝術,光是“觀念對”是不行的,即如上文提到“要求佢做個好人”的家長縱然“觀念對”,也不會成功,還要“方法對”才行。

作者認為“教育不是當下見效的事。只要孩子有好的體質,便可以在不時之需防禦問題。”,而說故事正好是個潛移默化和不斷積蓄的過程,透過說故事,可以讓孩子瞭解到許多生活中未遇見的場景,而親子在當中的交流正好造就了教育——和孩子“溝通”和“糾正”的過程。書中結論為:閱讀就像每天存小豬撲滿,持續累積生命的能量,是故讀故事的孩子有較佳的心理素質,讀故事的孩子不易變壞。

“小朋友仲咁細,佢地識咩呀!”這是很多家長排斥故事教育的原因。書中明確地告訴家長:凡說過必留痕跡——餵故事,不如存故事。家長們不需要取代老師的角色,強化學習知識的功能,不需要求孩子聽懂所有,有些情景和道理,即使暫時不能理解,存著存著,總有一天能發揮作用。作者又在書中給家長們提供了非常實用的小秘技,筆者摘錄最難忘的幾條:

一、故事是“玩出來”的,要時刻保持愉快的氣氛,不要因為孩子表現不如理想而責難他,不要讓聽故事變成責任和彼此間的傷害。

二、不要把硬道理“塞”給孩子,而是要啟發他們自己去思考,要知道:權威型父母造就思考能力低的孩子。

三、盡量不要為孩子直接判斷對錯,而是要啟發他們的同理心,經常要問:如果你是他,你有什麼感受;如果你是他,你會怎做?

四、講故事的父母不必好口才,因為你只是玩伴,享受彼此玩樂的感覺最重要。

五、毋須預讀,讓孩子形成品味的能力,因為只有看過好的電影,才知什麼是爛的電影。

全書最令我難忘的一句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是你到底想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與其說,我們要把“好觀念”教給孩子,不如說,家長應先讓自己建立“好觀念”。當家長堂而皇之地說“我要求佢做個好人”時,你們自己是個好人嗎?你又知道何謂好人嗎?父母能放下權威的角色,願意和孩子一起講故事,重新思考對錯,探索人生……我想,當中的身教言教,才是教育最眞實的體現。

鏏 而

Share Button

Facebook 留言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