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以外的溝通技巧

Share Button

“七三八五五定律”是心理學教授艾伯特 · 麥拉賓得出的結論:人們對一個人的印象,只有百分之七是來自於你說的內容,有百分之三十八來自於你說話的語調,而百分之五十五來自外形與肢體語言。

    【摘自:〈溝通定律〉,芯遠姐姐,簡書,二○二二年四月一日】

“說教是最劣質的親子溝通方式!”因為說教不僅囉嗦無味,還容易引起對抗性的逆反心理。教育不能一味灌輸硬道理,而是要把道理內化成自己認同的價值,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覺悟”,而最好的“覺悟”方式應是:心悅誠服。因此,愉悅是有效溝通的要素,《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一書作者范梅南用了“調和”一詞去概括。

作者告訴我們,良好的溝通技巧除了說話內容,還包括溫和的語調、親和的情態、平和的心態。遇到突如其來的衝突和傷痛時,可以用沉默來調和,達至無聲勝有聲的境界。重視眼神交流,讀懂對方臉上的表情,也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眼中的深情。恰如其分地運用肢體語言,才能給別人親和的感受;善用環境氣氛的影響力,製造良好的情境,讓彼此享受共處。最後,是透過身教樹立良好的榜樣。

以上溝通技巧的運用也會因孩子處於不同的年齡階段而有差異:學前兒童需要更多的陪伴和身體接觸,需要頻繁緊密、情態豐富的溝通互動,如蹲下身子和他說話,透過玩玩抱抱錫錫建立安全感和親密感。小學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需要透過被信任建構自我效能感,我們可以多給他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任務,並從中讚美他的付出。青春期的孩子追求平等與尊重,對身邊人的形象開始有要求,家長要做到同頻共處,須運用朋友式的溝通技巧——放手不等於放棄溝通,要有適當的支持與關注,保持距離的提點和建議。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06/17/content_1604145.htm

 

Share Button

Facebook 留言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