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不難過?

Share Button

當一個人難過最常聽到的話是“不要難過了,沒甚麼好難過的!”,類似安慰多出於善意,希望難過者振作,實際上卻否定了對方的感受。就如告訴一個肚子痛的人“你別再痛了,有甚麼好痛的?”一樣,只會令聽者感覺更難受。

    【摘自:《情緒字典》,香港青年協會出版,二○一八年】

疫情下生活變得艱難,並不是澳門特有的情況。不同的是,澳門人好日子過慣了,一下子由天堂掉到地獄的痛可想而知。隨着自殺潮一波接一波,社會開始敲響警鐘,由社福界到教育界,無不出謀獻計,顯性的問題易找,但隱性的個案難找。

弱勢社群向來是受照顧的,他們較懂得求助之法,由天堂掉進地獄的一群則不然,若有車有樓,得到的關注更少。經濟不景衍生的情緒問題會影響就業,就業問題會影響家庭關係,家庭關係又會影響孩子……因此,即使疫情遠去,其後續破壞力還會延續一段時間。

“由個人關愛做起吧!父母可以關愛孩子,老闆可以關愛員工,每個人都可以關愛朋友。”這的確是個好建議,然而實踐起來卻未必理想,例如:比賽前有人叫你不要緊張,就能不緊張嗎?失眠的時候有人叫你趕快去睡,真能入睡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需要一些基本的心理學知識和技能,才能幫助別人紓緩情緒,而透過社福和教育機構製作的懶人包,讓普羅大眾了解情緒價值和操作之法,大概可以集腋成裘,協助搬走攔路的大石頭。

每個人都有他難過的理由,生病的人需要的是同理和幫助,而不是勸解。年年難過年年過,願我們容許難過,並樂意攜手越過。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12/09/content_1640093.htm

 

Share Button

Facebook 留言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