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不一定要吃藥。”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黃啟哲表示,他自己就很少吃藥,多喝水、多休息、注意均衡飲食與睡眠就夠了。
【摘自:〈感冒、鼻塞、流鼻水、發燒、頭痛、喉嚨痛、咳嗽……醫生都吃什麼藥?〉,《康健雜誌》第八十六期,二○○六年】
自從澳門爆發新一波疫情,各地的親友都緊張地傳訊息來問我夠不夠藥?我告訴他們,政府有派抗疫包,社區門診也有基礎藥物,我有退燒藥,兒子還有咳藥水。外地親友普遍認為,澳門政府的藥物支援足夠,但居民卻不這樣認為,因為大家用藥的習慣不同。在西醫角度,病毒引起的感冒用藥不是越多越好,因為藥物無助康復,只能減輕不適症狀,居民很想買到的止咳藥和消炎藥,並不是人人合用。最理想的當然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但在醫療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先嘗試自然療法:少吃藥、多喝水、多休息、注意均衡飲食與睡眠。另外,鼓勵身邊人利用生活智慧自救:買不到退熱貼可以用濕毛巾冰敷,沒有電解質飲品可以自製糖鹽水,沒有維他命沖劑可以選用檸檬水,沒有檸檬可以買橙、提子、奇異果等維生素同樣豐富的水果。窮則變,變則通,輕症患者不自亂陣腳,才能把醫療資源留給重症病人。
針砭時弊也許立意很好,過度渲染“藥物不足”的輿論則不僅造成社會恐慌,還會誤導居民濫用藥物,弄巧成拙。面對突如其來的衝擊,居民的恐慌和不滿是可以理解的,但悲憤無助解決問題。亡羊補牢,未為晚也,由“動態清零”走向“開放大門”的這一段路,我們更需要同舟共濟,例如:透過各國數據去淡化“選擇共存等於共赴黃泉”的心理恐懼;共享藥物,宣導安全用藥小知識;給離世者辦理身後事的安慰和支援等。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1/06/content_16460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