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不是為了改變

Share Button

陪伴絕不只是為了希望孩子改變而已;而是讓孩子發現,不管他遇到什麼鳥事、倒楣事,都有一個人陪着他不離不棄。

    【摘自:〈孩子沉迷手機還拒學?〉,蔡宜芳,未來孩子學習平台,二○二三年一月十二日】

為什麼我要做青少年親子研究?源於無助吧。自從孩子進入青春期,我作為媽媽可以付出的時間少了,失控的情況卻加劇,學習如何應對是我緩解焦慮的方法之一。由原生家庭、青少年身心發展、溝通方法、生活規劃、情緒管理、家長教育智慧等的學習,最大的收穫不是什麼秘技,而是心態的轉變。

我一直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麼和學生相處比和自家孩子更容易?大概是職能不同吧,老師不需要和學生糾纏,只要獎罰分明,向家長如實反映問題就可以。當媽媽則很難對有自主能力的青少年施行有效的獎罰,我努力學習如何避免和孩子糾纏,但問題一旦出現,意氣難平之餘,還需面對很多源自外界的壓力,當中包括學校。孩子若鑄成大錯,家長難辭其咎,苦果也需共同承受。

我在研究中進行了五十個案例訪談,不同年齡層的受訪者都描述了自己的青少年叛逆體驗,雖然時代不同,反映的現象竟大同小異。他們多數認同青少年叛逆的不智,但當局者迷,錯誤似乎難以避免,不同的只是改過的歷程。研究發現,父母的不離不棄是孩子迷途知返的動力。我們經常說要把青少年當成朋友,什麼是友情呢?除了臭味相投,更重要的是:陪伴不是為了改變,明白凡人皆有缺點,即使是錯誤的決定,也會順其自然。

陪伴是期望孩子迷途知返。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一轉身找得到你來為我打氣!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1/20/content_1649136.htm

Share Button

Facebook 留言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