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認同感不足的孩子會根據外界對自己的評價決定自己的價值和能力,通常表現為膽怯、退縮、悲觀、被動、猶豫不決、心灰意冷。自我認同感水平高的孩子則表現為樂觀進取,做事積極主動,勇於嘗試,樂於挑戰。
【摘自:〈培養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教育導報》,二○一九年第六十七期】
“喜歡你是你疼你最多……”這是我年少時喜歡的一句歌詞。那時,我一直想尋找一個“喜歡你是你”的人,現實卻讓你發覺困難重重:即使親如父母、愛侶都會期望你“成為他們喜歡的樣子”,更何況是社會上的其他人?為了生存,改變是必須的,奉迎也有其作用,但我們需要了解這只是遊戲規則,我們願意為了配合工作而調整,而不是:我沒有價值!
“孩子小時候一定要想方設法讓他們取得成就,否則將來就會自卑。”想孩子贏在起跑線的家長,一般都這樣認為,然而我在當前線教師時的觀察並不是如此。有些孩子很優秀,卻依然自卑,因為他們需要同時滿足的期待太多了,要不停地向世界證明自己的優秀,他們的無助就像一個習慣化妝的人,無法面對自己真實的面貌。反之,簡單平凡的孩子卻表現得樂觀自信,因為他們能夠如實地做自己,在生活的歷練中了解自己優勢和不足,知道什麼機會才是自己可以把握的。
對於我們來說,生存的本身就有價值,我們可以自由自在地感受世界,體驗不同形式的生活,就像不同顏色的蝴蝶隨風起舞,尋找自己喜歡的花。於是我寫下《那一隻沒有變成金色的蝴蝶》,期望讓讀者思考生命之本,了解成功的多樣性。孩子,願你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即使我們沒有足夠的幸運找到“喜歡你是你”的人,但至少能夠“喜歡我是我”。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5/19/content_16750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