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長本質看青少年閱讀

Share Button

不管成績好不好,我只希望孩子懂得在困惑時,從閱讀中找到知識、得到能量,或者什麼理由都沒有,只是為了快樂!

    【摘自:〈十三至十八歲不閱讀,青少年如何“轉大人”〉,林妙玲,《遠見》,二○○七年八月一日】

在提倡全民閱讀、終身閱讀的今天,學童閱讀素養成為教育成功的重要指標之一。閱讀的功能很多,而本文談論的是其中一個功能——成長。閱讀主要影響的是心理成長,包括:認知能力、情感及社交能力、價值觀和信仰等。

談到閱讀,各界一直爭論“讀什麼最好”,然後開出長長的經典書單。能夠成為經典,素質自然有保證,然而,經典未必能切合個人興趣和真實生活需求。正規教育已經為孩子提供了很多經典範本,回到課外閱讀,還是繼續灌輸這種絕對優秀的價值,能不窒息嗎?

課外閱讀不同於上課,“讀什麼最好”的選擇權應留給孩子。從引起閱讀動機的角度,首先是孩子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人人興趣皆不同,有的孩子喜歡言情小說,有的孩子喜歡科學著作;再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作品,例如青春期的孩子會面對兩性、交友、外形、升學、就業、夢想等問題,對相關題材的作品便會有現實需求。“經典”雖好,但不要一談到閱讀,就給他們一張“經典”書單。想像一下,一個廿一世紀的少年,如何透過《紅樓夢》去解讀愛情;如何透過《百年孤獨》去感受生活?當他們只能像填鴨那樣張大嘴巴,硬生生被餵食自己無法消化的補品,所謂的閱讀興趣又從何談起?

“孩子成長”,不一定要成為文學家、科學家和偉人。成長的本質很簡單,作為一個兒童文學作家和媽媽,我希望孩子能夠透過閱讀,首先成為一個健康快樂的人。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5/12/content_1673369.htm

Share Button

Facebook 留言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