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認同的思考

Share Button

要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廣泛宣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導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摘自:〈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人民日報》,二○二三年五月二十七日】

讀博的時候,我本想研究高校品牌,但老師不同意,她仔細地了解我的學術背景後,着我研究“認同理論”。“認同理論”真有用?我一直摸不着頭腦,直到畢業了,突然發覺身邊不停出現有關“認同”的討論,於是我把原來覺得無用的概念轉化,形成了新的思維,並開始認同老師當初的安排。近年參加家庭教育論壇,每次都被問及有關培養青少年文化認同的問題。人活在世上,尋求認同是必須的,只是還得先讓他們理解當中的意蘊,很難“為認同而認同”。如何培養青少年的文化認同?一直是我的思考題。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近日去長沙走了一回,有感茅塞頓開。旅程中比較難忘的是某中式古風茶飲品牌,其產品有茶、奶茶、奶茶拿鐵、咖啡、茶啡、雞尾酒等,紅茶稱為紅顔,綠茶叫作浣紗,無論商標、包裝、店舖裝修等都體現了傳統的中國古典風格。“中茶西做”的概念,充分彰顯了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美好。

它讓我感受到認同的核心不單單是學習,還有活化和應用。在心理學層面上,認同建基於個人與社會生活的聯繫,從而引導行為與思想的一致性,因此,文化認同不是單純的排斥和自誇,而是活學活用,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且相信我有能力把你變得更美。我們很難要求青少年一味留戀舊物,因為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但我們可以讓他們學習、欣賞,從活學活用中轉化為屬於他們新世代的產物。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11/17/content_1715421.htm

Share Button

Facebook 留言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