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千名本澳小學五年級至高三學生中,逾半數受訪中小學生最喜歡性格“幽默風趣”的老師。超過四成受訪學生最無法忍受“處理問題有失公允,態度惡劣,惡語傷人”的老師,近三成受訪學生無法忍受“對學生要求過高,每日黑口黑面敎訓學生”的老師。
【《老師幽默風趣最受歡迎》,《澳門日報》,二○一一年九月九日,資料源自學聯、靑年硏究協會】
敎師節前夕,各地都開展有關敎師的硏究,上周圍繞“敎師幸福感”,筆者提到——“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經常擁有”的價値取向,認為敎師能夠 “敎在當下”比 “受到懷念”重要。然而,如何才可以做好當下呢?以上硏究是否能給我們終極追求提供結論?我覺得不能。
長久以來,學生眼中“好的老師”和敎師眼中的“好老師”總是有差距的——學生喜歡 “可口甜點”,而老師卻偏偏是 “苦口良藥”。老師不需要自我完善嗎?當然需要,為了改善自己的敎學能力,筆者學習幽默演講,加強幽默講課的能力;學習活動組織,讓敎學活動更有趣味;學習溝通方法,讓自己變得更有親和力,然而,努力的終極目的是想改善工作成效,而非“讓學生更喜歡你”。在敎育學生的過程中,老師無可避免地與學生有對立的時候,無可避免地成為“不討好”的角色,當中如何作出取捨呢?我們知道,淡化矛盾可以讓事情變得簡單,但面對現實才能讓敎學的效果得到深化。每一次面對“受歡迎”的取捨,我會吿訴自己,沒有人能夠討好全世界的,無論今天師生關係如何親厚,他朝還不是要離開?但有些責駡,錯過了時機便失去了敎育的機會。
原來老師也是人,人皆有不同的個性,有的博學儒雅、有的磊落威嚴、有的清新秀氣,當然也有幽默風趣的,如果每位老師都同一風格,說一樣的笑話,會不會很乏味呢?世界因不同而美麗,讓學生學會了解和欣賞老師的不同、認識“好老師”的眞正定義,比了解他們的喜好更重要,同時也期望老師們緊記——有心比有技巧重要,讓學生喜歡眞實的自己,比成為他們眼中喜歡的老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