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參與校務討論(“乖孩子”的反抗·三)

 

       點解要咁早返學?

    點解學校無locker??

    點解唔俾放書喺櫃筒?!

    點解雞翼愈來愈細隻,愈來愈貴??!!

    大膽·創新·眞民主

    校長約定你!

    【“與校長有約”宣傳海報,本澳某中學學生會 ,二○一三年二月六日】

    每
年幼稚園招生,家長們都會熱衷於比較學校高下,一些外顯的東西往往成為指標,卻忽略了很多內在因素,如:哪所學校學生最乖,其實不外乎就是學生外在形象較
好;哪所學校學生成就最高,卻沒有人關心其勸退生的數目;哪所學校知識水平最高,沒有人質疑小一學小三的知識是否合適?在芸芸考慮因素中,很少家長關心哪
所學校最民主、最尊重學生?因為澳門幾乎沒有提倡民主和尊重學生的學校。可喜的是,在熱議社運低齡化的一周,我在面書看到了這張海報 ,而這也是繼某校讓
學生設計校服後,第一次看到中學生有權參與校務討論的範例。

    海報貼出以後,迴響不絕,有人認為 “遲上課、留書在校等要求太放任自
由”,但有人又指出,根據《GO!來去芬蘭上課》記載,全球第一的敎育大國芬蘭每天十時才上課,學校沒有任何校規……本人無意在此分辨誰是誰非,但肯定的
是:通過彼此對話,甚至全校師生表決通過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價値判斷的學習。對話活動的內在意義,比規則眞實存在的意義大得多。有人又說:“其實有些校長
走親民路線,平日經常和學生聊天,就用不着另闢蹊徑,製造對立局面了!”為甚麼公衆對話一定是對立的呢?不可以是協商嗎?光明正大的討論,不是比私下拉攏
更符合民主社會“公平、公正、公開”的理念嗎?其實,學習公開發言、據理力爭;認識尊重異己、尋求共識等議會文化,就是社會走向民主化的種子。

    回
應我在第一篇中提到的假設——學生不滿學校,可以罷課嗎?學生不滿老師,可以扔鞋子嗎?朋友只扔 下一句“那是不一樣的!”——其實,那是一樣的,學校就
是社會的縮影。當社會由下而上地具備尊重與包容,人們才懂得透過合情合理的手法爭取訴求,如果在上者願意尊重不同的聲音,下面的人就用不着激進的抗爭行為
了!

本文2013年2月15日刋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斷章寫義"專欄

有樣學樣使用霸氣 (“乖孩子”的反抗·二)

 

    大家很努力在趨向兩極化,建制的和反建制的,正義化的妖魔的……無論多少新媒體跑出來,結果也只是大量地灌輸:你聽我講!這是對的!那是錯的!

    【《不算讀後感》,作者:店員丁,澳門日報,二○一三年一月二十五日】

    引
文活現了近年港澳非黑即白的政治生態:大家不停相互指駡,不是“左膠”就是 “賣國賊”,動不動就叫人“住口”!看着文中那句 “脫離了學校,還是繼續有
無數的人嘈吵着要來吿訴你甚麼對甚麼錯,敎訓你做人應該如何合乎他們的標準。”我會心一笑,為什麼脫離了學校,人們還會用這種方式去壓倒對方?皆因“有樣
學樣”也——社會價値影響學校,而學校價値又從畢業生回流社會 。

    在我們的敎育制度裏,校規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無論是否合理,只要
你不遵守,就叫“沒紀律”。如果你質疑,校方可以堂而皇之地說 “你認為不合理可以轉校”,情況如同我們指出澳門社會的不合理,政府吿訴你 “你不喜歡的
話可以移民”;除了制度,還有老師,在整個文化氛圍裏,大家往往更認同能以霸氣壓倒學生的老師。不止一次,好心的同事敎我如何建立威信,甚至有學生說:
“你看人家某老師用三分鐘就把學生鎭住了。”言下之意是 “你要花三小時眞失敗”。其實,我不會不明白,只要對學生狠心一點,便能為自己建立聞風喪膽的形
象,但這眞是“成功”的敎育嗎?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不可以是——經常受質疑,是因為比較願意接納不同的聲音;願意花更長時間,是因為更尊重學生的感受。

    上
星期,我們剛完成“社運低齡化”的辯論,其中一個申論讓我不寒而慄—— 只有參加社運,才可以把民主的思維帶回學校,反抗無理要求……從反國敎事件開始,
社運低齡化似乎勢在必行,那是否意味着文革的舊路必須重複?還是,我們可以從基礎敎育開始改革,培養具有健全民主思維的新一代?只有觀念的徹底改變,人民
才可以擁有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偉量:“我要謝謝所有投票的人民,儘管你的一票沒有支持我……你們每一個人的聲音我都會用心聆聽!”

本文2013年2月8日刋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斷章寫義"專欄

“乖孩子”的反抗一

 

若孩子沒有獨立思考和做決定的空間,她怎能學會釐清“問題——答案”間的邏輯因果,從而長大成為一個有主見的獨立個體呢?

    【《為甚麼我要聽你的話?》,作者:李爾,摘自《澳門日報》,二○一三年一月十七日】

    讀到上文時,學生剛好在辯論 “社運低齡化”問題,不禁讓我憶起幾個片段:

    那
些年,我在內地讀小學,老師讓乖孩子分批進少先隊,為此,同學們都報吿了不同程度的好事,因為內向,我沒有主動報吿,結果成不了乖孩子……不久,我放棄了
那個評鑑標準來到澳門,作為新移民,我成績優良,沒有犯錯紀錄,卻只得乙下操行,和從小品學兼優的媽媽相比,我顯得丢人。其實,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乖孩
子,至少在同學聯手作弊的時候,我沒有參與,可是,誰可以為我抗爭呢?在班上打小報吿的同學是被排斥的。

    那些年,我當班主任,每天
都在執行細如芝麻的校規,最要命的是管校服,由頭髮到襪子,由校服的狀態到合時度(運動衣、長褲、短褲、裙子,不同場合穿不同校服),老師天天為形式化的
規則拼命,為的就是校譽——沒有好形象就不是好學生,敎不出好學生就不是好學校……面對學校的生存,我們必須妥協。很遺憾,我當班主任的第一個被勸退的學
生是因為“儀容問題”。作為老師,我做了最無力的反抗,我私下給她寫了封信:“你是個好孩子……要努力吿訴全世界,失去了你是這所學校的損失!”結果,學
生去了美國,完成了大學課程。同一時期,我想在校報內刋登一篇學生的詩作,內容大意是 “老師要求我們樸實守舊,自己卻要把靑絲挽留……”,最後稿子被抽
掉,我和學生同時受了批評。

    曾經,我跟支持社運的朋友辯論 “學生不滿學校,可以罷課嗎?學生不滿老師,可以扔鞋子嗎?”,他只扔
下一句“那是不一樣的!”。我不想做 “乖孩子”,可能生存嗎?社會價値直接評價學校,而學校價値又從畢業生回流社會。當整個社會由上而下都缺乏質疑容量
的時候,孩子是否有智慧一下子挑戰體制?是個値得思考的議題。

本文2013年2月1日刋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斷章寫義"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