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採風見聞一:盤王節的味道

盤王節是瑤族人民祭祀祖先盤瓠的重大節日,是傳承中華瑤族文化與瑤族禮儀的重要活動,定於每年農曆十月十六日舉行,是瑤族群眾暢敘民族團結、共話傳統友誼的盛大慶典活動。

【摘自:〈湖南江華歡慶瑤族盤王節〉,新華網,二○一九年十一月十一日】

豔陽下、樂聲中,瑤族男女穿上特色的民族服裝,用吟唱、祭酒、舞蹈、上香等形式來祭祀先祖……

這便是聞名已久的盤王節。據聞兩廣、湖南一帶每年均有慶祝活動。筆者今年有幸參與澳門筆會的湖南採風團,得以親身見證。除觀賞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二○一九瑤族盤王節開幕及瑤族民俗情景劇《客姑妹》首演,更參與了正日當天的祭禮,目睹慶典的盛大場面。

瑤族盤王節又名盤王還願,是瑤族人民紀念其始祖盤王的盛大節日,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根據湖南江華瑤族地區流傳的民間傳說《十月十六調盤王》:相傳古代有瑤胞乘船飄洋過海,途中遇上狂風大浪,船在海中飄了七七四十九天不能靠岸,眼看就要船毀人亡。這時,有人在船頭祈求始祖盤王保佑子孫平安,船馬上就靠岸了,眾人因而得救。這天正是農曆十月十六日——盤王的生日。於是,上岸民眾砍樹挖成木碓,把糯米蒸熟舂成糍粑,唱歌跳舞,歡慶新生。

和漢族很多敬拜聖人的節慶一樣,盤王節都是在感恩主人公的賜福,不同的是,盤王節還包含了種族自強和民族融和的色彩。典禮上,不同的致辭者均提到瑤族曾在歷史上遭受歧視。筆者以為,政府重視其節慶,既是一種文化保育,更是對瑤族人民的權益的尊重。

典禮過後,我在盛宴中吃到了盤王節的節慶食品糍粑,一種甜甜的、軟軟的、黏黏的記憶揮之不去,想起當天臉書上洗版的“烽火連天”,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本文刋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9-11/15/content_1395644.htm

 

 

論師德與言論自由

雖然州對公立教育的影響是有界限的,但教師在公立教育系統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受到憲法保護……法院在平衡教師的言論自由利益與學區利益的過程中,傾向於保護教師課堂外的言論自由。

【摘自:〈論美國公立中小學教師言論自由的保障〉,作者:皮蓮蓮(湘潭大學),中國知網,二○○九年】

在自媒體世代,人們都喜歡在社交媒體表達政見或釋放因政治事件所產生之壓力,教師也不例外。然而,因為背負育人責任,教師的言論特別容易觸犯不同政見者的不滿,致使其工作以外,作為公民的言論自由受到打壓,例如:某校家長因教師在其社交媒體中表達政見而投訴,某校校友因教師“涼薄仇恨言論”聯署舉報等。

人生於群體社會,言論自然不能完全自由,特別是當言論損害他人利益時,理應受法律制裁。然而,當中很多措辭卻存有灰色地帶,並出現多重標準,例如:把某族群比喻為黑幫或豬狗是理所當然的,但被指為昆蟲則具侮辱成份。因為昆蟲特別低下吧?又例如:大叫“天打雷劈、不得好死”的是同仇敵愾,但口癢癢說“咁叻,不如買支AK47去掃射”的,卻是煽動暴力。

當然,為人師表者,謹言慎行是應當的,師德肯定存有不少討論空間,教師言論被評價無可避免,公眾覺得不滿去投訴和聯署等同樣受法律保障,但學校和教育當局是否有權以專業失德去責難或處罰老師,則在於其規章是否有明確的指示,如果沒有,那代表教師工作時間以外,作為公民的言論自由應受尊重。師德固然重要,但在毫無準則的情況下,以學校名譽和教師形象去扼殺教師的公民權利則於理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