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淡定

順應自然規律,“可以保身,可以全性,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闡述養生之道的最高境界:順應自然。這個寓言(庖丁解牛)講述的不是順應自然的理念,而是順應自然的一種具體方法:以無厚入有間,恢恢然游刃有餘。

    【摘自:〈老子莊子怎樣通過小寓言講大智慧〉,周山,《解放日報》,二○一八年五月八日】

小兒子十六歲生日那天,凌晨三點,我們在同一個空間無眠。他為考試挑燈夜讀,我因失眠起來讀書……這是兒子踏入青春期後,母子慣常的親子時光,在同一個空間中各自作業,幾乎沒有交流,但平靜和諧。

這不禁令我想起十六年前的凌晨,我感受到胎兒作動,臨盆在即。吸取大兒子出生時的經驗,我沒有選擇去產房熬夜,在家裏一邊讀書,一邊平靜地數着陣痛次數,直至清晨六點,收拾細軟,沐浴更衣,吃完自己煮的早餐,施施然敲門叫丈夫送我入院……姑娘叫他不要焦急,回家耐心等待,沒轉個頭孩子就出生了!也許是胎教,小兒子生性也如此——平實淡定,深居簡出,自得其樂。朋友都說,這樣的孩子多生幾個也不會累,紛紛向我請教:你研究親子教育,可否分享一下如何教出這樣的孩子?其實我也不知道,順其自然吧!我從來沒有設計過孩子的樣式,相信也設計不來。一如分娩過程,很多東西並非人為可以控制,但只要認真學習,知道規律,做好準備,便可從容地等待結果,途中總有意外,不必焦慮,因為陣痛是正常。

一轉眼,孩子就長大了!願他淡定如初,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大人的世界很複雜,但不必焦慮:沒有逆境的人生是蒼白的,陣痛是正常的。有智慧的人不是沒有挫折,而是喜歡學習,掌握規律,做好準備,平靜地順應生命中的風浪。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6/30/content_1684513.htm

成長的困局

“我走咗㗎喇,但係又返黎啊,條路係直嘅,我一直行一直行,無轉過彎,我又行返嚟啦,我走唔到啊。”……“原來呢度咁靚。”“係,之前一直冇細心欣賞,原來呢度係咁靚嘅。”

    【摘自:《荔枝英雄傳》,陳小東編劇,友人創作(藝術)劇團,二○二三年六月】

“這種年紀呀,一定不能行錯路,我準備安排女兒在我任教的大學讀本科,再鞭策她努力考研!”在大學任職的朋友A說。

“這年紀哪有社會經驗?為了不讓兒子行錯方向,我們把他填報的志願改掉!”在中學任教的朋友B說。

為了不行差踏錯,高知父母各行其是,然而怎會想像得到:一條大直路也如此難行?那天我在看《荔枝英雄傳》的這個片段時,不禁想起朋友A和B的兒女。他們是幸運的,有從天而降的維生條件,但他們也是可憐的,因為無法選擇自己的路向,只能在父母安排好的“英雄形象”中折騰,守護着相傳神聖的任務,直至發現“鏢箱”承載的使命已經陳舊過時,悔不當初。而“英雄”人設背後,他們也只不過是無力的奴才,終此一生為自己的無能忿忿不平。

“眼前風光無限,食糧取之不盡,多好的福氣!為什麼兒女就不懂惜福?”因為生命不是一張定格的圖畫,而是一個尋覓的過程,有體驗才會覺醒。情況如同富豪最後退居山林,心理上會比沒有選擇餘地,而過着相同生活的農民卻感覺滿足,因為那是他自己選擇的結果,而非宿命。

“我不對他嚴格、不讓他吃苦,將來在社會上會吃苦的!”很多父母這樣想,以為提前受苦必然先苦後甜,但卻沒想過如此多變的世局:苦盡未必甘來。如果在外的風吹雨打不能避免,何不讓孩子先有個溫暖的港灣?一如劇中結局,經歷苦難以後,才會發現家的美好。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6/23/content_1683008.htm

愛上閱讀的方法

愛上閱讀的方法說來也簡單,就是:一個段落不喜歡,就跳過去;一本書不喜歡,就換一本。就像一個闖進遊樂場的孩子,奔跑撒野,輾轉於各個項目之間,碰到不感興趣的,轉頭就走;遇到喜愛的,就玩個不亦樂乎,單純享受玩耍帶來的快樂。

    【摘自:《閱讀的方法》,羅振宇,圓神出版社,二○二二年九月】

我經常被邀請做閱讀講座的分享嘉賓,由閱讀的好處到閱讀的方法,由一本好書推介到系列分享……幾乎什麼主題都做過。曾經為了能夠高速閱讀,還特別鑽研過前蘇聯的“快速閱讀法”,也曾經向不少閱讀高手偷師。總覺得所謂的閱讀秘技,效果因人而異。有人擅長形象思維,有人偏重語言記憶,有人聽力好,有人想像力佳。

我認為閱讀分兩類:功利閱讀和休閒閱讀。

為了工作和學習,有些書是必須強記的。我的記憶力很差,所以非常重視寫筆記,先是反覆閱讀形成框架,再組織讀書會,強迫自己製作PPT和別人分享。然而,功利閱讀的成效始終有限,如同學霸失去了爭勝的誘因,未必能夠終身學習。個人認為,休閒閱讀才是決勝關鍵,因為只有熱愛,才可以堅持不懈,做到沒日沒夜、廢寢忘餐。

“愛上閱讀”比掌握閱讀技巧更重要。我很喜歡引文一書中的比喻:“把讀書看成了步步登高的朝聖,知其路途艱辛,所以生怕我們行差踏錯,誤入歧途。但你有沒有想過,書籍的世界,其實並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張網?山,需要費力地攀爬,而網,允許我們愉快地從一個節點跳到另外一個節點;山,有從低到高的次序,而網,處處相通,沒有前後高低之分,只要你願意,任何一條路都可抵達終點。”某節點之所以令我難忘,主要是因為學能解惑,當我在閱讀中找到覺悟,並解決難題,那種滿足感才是堅持閱讀的動力。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6/16/content_1681346.htm

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

 “努力的驅動力一旦是來自外部的壓力,努力只是一場名為努力的行為藝術。”父母與其在後面推動着孩子,讓孩子看起來像是在努力奔跑;不如點燃孩子內心的熱情,讓他們能自主奔跑,這樣才能跑得更快、跑得更遠。

    【摘自:〈很多時候拖垮孩子的,不是智商、不是情商,而是父母的“偽自律”〉,新東方家庭教育,二○二三年四月四日】

我對孩子的學習,向來採取“積極不干預政策”,從不主動鞭策其“用功”——不會主動幫他們檢查功課,也不會嚴格監控他們的學習效能,但他們可以“求助”,例如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向媽媽請教,尋求幫助。在我們家,成績好是沒有獎賞的,家人只會表示祝賀和欣賞,成績不好也不會受責備,只是幫忙檢討不足,協助克服困難。由於沒有外在規管,成績平平無奇,但那是不要緊的,我會告訴他們:“同學的好成績是靠父母或補習老師取得,而你靠自己。自己的書自己讀,那才值得驕傲!”走過了小學階段,孩子開始各有發展,也許還談不上出類拔萃,但也不會厭學,經常會自發學習課本以外的知識。

回顧自身成長,父母也是介入不多,媽媽要求我自己溫習,爸爸只求我們考六十分,然而我有沒有滿足於六十分呢?大概也沒有。出來工作以後,爸媽對我最大的不滿是“整天都在忙碌”,心痛我太勞累時,我爸會說:“你現在是不是很缺錢?要不要幫忙?”而我則啼笑皆非地回覆:“我忙得沒空花錢,你可以幫忙花!”同樣家庭文化下成長的弟妹也大致如此,我們在學期間的成績也許並非名列前茅,但離開校園之後都能自覺學習。因為,當努力不是滿足別人期望的“行為偽術”,而是達成自己理想的原動力,便會自強不息。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6/09/content_1679759.htm

孩子的生涯發展

結果發現,逾千五名本澳高中學生中,逾八成受訪學生感到不確定父母能否在自己的生涯發展上提供支持,九成受訪學生對父母生涯情感支持的程度偏低……受訪學生表示父母對自己的職業知識內容缺乏,顯示父母未能有足夠為子女在職業探索或職場能力分享等方面,協助子女生涯發展上的需求。

    【摘自:“澳門中學生生涯發展情況調查發佈會”,二○二三年五月三十日】

朋友知道我在做青少年研究,特地給我寄來結果。我反思:父母當年給我的支持足夠嗎?在經濟上肯定是足夠的,職業導向的指引則較少。在火紅年代走過來的父母,對傳媒沒有好感,猶記得他們在聊天時曾輕描淡寫地談過:最好不入傳媒、不談政治。結果我放棄了中文傳意專業,選擇教育學院中文系,成為中文老師,但因為喜歡寫作,工餘持續在報上發表文章,政治也常談。妹妹讀戲劇,是名專業演員,也會演有關政治議題的作品。

我兒今年升大了,因為熱愛科技,初中時已經常忽發奇想,例如:奇才們說讀大學沒有用,我的理想就是做“不用返工的工作”。我聽着一頭霧水,但聊天的意義在於溝通,而且我對此領域所知有限,不好下判斷。不久,我那讀電子商貿的學生真的找到一份“不用返工的工作”,其收入足夠他在全球過上旅居的生活。

分享自己的工作情況,讓孩子理解社會現實是有需要的,但社會不斷進步,職涯不斷變化,上一代人的理解局限於自己的經歷,很難有足夠的視野進行有效分析。計劃趕不上變化,面對職涯的不穩定性,家長不宜過度介入,對孩子最好的支持是:幫助他們發掘專長,支持他們追求理想!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6/02/content_16781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