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長本質看青少年閱讀

不管成績好不好,我只希望孩子懂得在困惑時,從閱讀中找到知識、得到能量,或者什麼理由都沒有,只是為了快樂!

    【摘自:〈十三至十八歲不閱讀,青少年如何“轉大人”〉,林妙玲,《遠見》,二○○七年八月一日】

在提倡全民閱讀、終身閱讀的今天,學童閱讀素養成為教育成功的重要指標之一。閱讀的功能很多,而本文談論的是其中一個功能——成長。閱讀主要影響的是心理成長,包括:認知能力、情感及社交能力、價值觀和信仰等。

談到閱讀,各界一直爭論“讀什麼最好”,然後開出長長的經典書單。能夠成為經典,素質自然有保證,然而,經典未必能切合個人興趣和真實生活需求。正規教育已經為孩子提供了很多經典範本,回到課外閱讀,還是繼續灌輸這種絕對優秀的價值,能不窒息嗎?

課外閱讀不同於上課,“讀什麼最好”的選擇權應留給孩子。從引起閱讀動機的角度,首先是孩子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人人興趣皆不同,有的孩子喜歡言情小說,有的孩子喜歡科學著作;再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作品,例如青春期的孩子會面對兩性、交友、外形、升學、就業、夢想等問題,對相關題材的作品便會有現實需求。“經典”雖好,但不要一談到閱讀,就給他們一張“經典”書單。想像一下,一個廿一世紀的少年,如何透過《紅樓夢》去解讀愛情;如何透過《百年孤獨》去感受生活?當他們只能像填鴨那樣張大嘴巴,硬生生被餵食自己無法消化的補品,所謂的閱讀興趣又從何談起?

“孩子成長”,不一定要成為文學家、科學家和偉人。成長的本質很簡單,作為一個兒童文學作家和媽媽,我希望孩子能夠透過閱讀,首先成為一個健康快樂的人。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5/12/content_1673369.htm

拆除圍牆的A l世代

青少年,甚至更小的孩子,我覺得才是這波AI議題裡真正的主角,他們是我們的未來。我們並不是要告訴孩子,要不要擁抱AI,或是要不要害怕AI,害怕和不害怕是來自於“理解AI”。至少我作為一個教育者,我的目的並不是去告訴他們怎麼想,而是告訴他們可以看見什麼,可以理解什麼,所以其實就是提供更多的資訊,提供一種“思考的方法論”。

    【摘自:〈李飛飛回應七大AI關鍵問題〉,記者:羅之盈,《遠見》,二○二三年四月二十七日】

GPT風潮席捲全球,感覺人人自危,家長群也不例外:現在工作已不好找,我們平凡家庭的孩子,往後出頭機會恐怕越來越難了!情況真的是這樣嗎?筆者反而不這樣認為。GPT的出現,某程度推倒了一些圍牆,以前只有富人才請得起補習名師,現在普通家庭也可以;以前只有名牌大學畢業生才能擁有的知識素養,現在普通人也有機會學習。情況有點像自媒體的出現逐步形成“去中心化”的局面,以前只有掌握權力和財富,或是得到業界支持的作家、藝人,才可以有出頭天,今天寂寂無名、拿着一部手機的人也可以為自己創造機會。科技改變了原有的行業生態,未必有利於原來的既得利益者。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若人不謀事,天再大再強也沒有用。GPT再全能也無法幫助沒有動機的人,情況就好像請我指導辯論、演講、寫作、面試技巧的人不計其數,但我家兒子偏說:不需要!會不會他已經青出於藍?也許不,他只是有自己的打算。兒子不願請教我,我身為母親的角色也不會被取代,還可以提供其他的價值,例如:對其自立自強、自主學習表示欣賞。

人會不會被取代,在於我們如何看待自身價值,以及如何在新的生態系統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5/05/content_16718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