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好牌”為何打不好?

原生家庭影響到一個人人格的成長,一個人人格的成長影響到這個人的人際關係,也是現在一般人常談到的EQ。它影響到人際關係,影響到事業、影響到家庭,甚至影響到一個人在談戀愛的時候為甚麼會愛上某一類的人。

    【摘自:〈原生家庭的創傷與醫治〉,黃維仁博士口述、董文芳整理,角聲異象平台,二○二三年三月】

青少年的叛逆都源自原生家庭不良嗎?不一定。在本人研究的五十個案例所見,叛逆更多的是呈現青少年階段尋求獨立自主的心理狀態。青少年是由家庭走向社會,天時、地利等際遇肯定會影響其發展,但其個性和人際關係也會反過來影響他們對應“際遇”的方法,特別是面對情感抉擇時,原生家庭的影響力充分彰顯——親子關係良好的家庭,孩子比較容易走出叛逆期的困境。

“咬着金鎖匙出世”,的確會有不同的成長環境,但研究發現家庭社經背景對青少年叛逆所造成的影響非為正相關,“唐氏綜合症家庭”和“運毒少女”的悲慘命運和貧窮相關,但“十項全能的小三之子”和“父母雙方重組家庭下的棄子”,雖然家境優越,但個性也一樣消極悲觀。案例中,不乏手持一副“爛牌”的正面事例,兩位身體殘障的案主因為父母不離不棄、懂得欣賞和讚美帶來生機;有學習障礙的抑鬱症少女因得父母的理解戰勝病魔等。

“人生不在於手握一副好牌,而是打好你手上的牌。”性格決定命運,如何出牌取決於是否擁有良好的個性和心態。為什麼有人手持一副“好牌”,卻打不出美好的人生?因為這“好牌”定義中沒有包含原生家庭的內在因素,以及其對“打出好牌的潛力”——健全人格和人際關係所產生的作用力。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3/10/content_1659395.htm

少年不識愁滋味?

我國成人抑鬱障礙終生患病率為百分之六點八,目前我國患抑鬱症人數九千五百萬;十八歲以下的抑鬱症患者佔總人數的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五十的抑鬱症患者為在校學生;青少年抑鬱症患病率已達百分之十五至二十,接近於成人。

    【摘自:《二○二二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古詩云:“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然而,現今的少年卻不是“強說愁”,而是“真的愁”。不用為生計奔波的他們,愁什麼呢?研究指出,近七成學生患者在人際關係和家庭關係中易出現抑鬱。其中六成三的學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嚴苛/控制、忽視/缺乏關愛和衝突/家暴。只有成長於這種家庭的青少年才會得抑鬱症?只要跟隨專家做好家庭教育就一定不會抑鬱?其實不然,因為抑鬱症存在很多其他因素,包含先天遺傳。

我在從事青少年親子關係現象學研究中有了另一方面的觀察:家庭關係的確是青少年抑鬱問題的重要變項,但造成家庭關係不良的因素有很多,大部分源於對抑鬱症本身的認知缺失。很多家長誤信坊間全能全知的育兒專家,把“失眠、厭學、逃避、沉迷遊戲等病徵”視為單純的教養問題,不僅錯過了治療時機,更因此誘發家庭關係危機,例如:有父母用各種方式強行矯正問題,因而變得嚴苛/控制;有父母因為孩子屢勸不改,而心生放棄念頭,也有家庭為解決問題而出現衝突,甚至家暴。

還是一樣的家庭,為什麼只有這孩子抑鬱?單純把問題歸咎於家庭明顯是不全面的。心智尚未成熟、過大的學習壓力和期望、科技產品影響生活作息和溝通模式等,都在激化青少年患抑鬱症風險。我們要做的不僅是歸因,而是尋求應對良方,正確認識“少年愁滋味”,乃是拯救他們的第一步。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3/03/content_16576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