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關大比拼

確實,我們不可能去認證每一項訊息,但至少面向對自己“重要的”以及自己“關切的”議題時,應該要抱持好奇、懷疑並檢視自己所接收到的資訊,然後以自身立場去判斷和思考,而不是留給他人替你決定。

    【摘自:〈關於“偶像人設”,你不知道的事——從“公關包裝”、“輿論操作”視角,談王力宏事件〉,楊永苓,二○二一年十二月】

作為辯論愛好者,王力宏事件對我最大的吸引力不是“真相”,而是人們對“公關技巧”的反應。其實王力宏召妓之事過去也有傳聞,他在訪問中也曾大方承認自己有陰暗面,只是過去公關偶像人設做得太好,沒有人相信。

同樣的執迷可見於公眾對李靚蕾的同情,最有趣的莫過於被“蕾神之錘”迷倒之後,總會讚嘆“作文能力很重要”,彷彿李之所以得到同情,單純是因為文筆好那樣。其實“蕾神之錘”也是充滿公關技巧的,你獨立看其文字時的確無懈可擊,然而,事實勝於雄辯,冷靜下來審視現實,便發覺某些內容言過其實。

首先,李在愛情中弱小一方的自我人設,和她信中的精明強悍形成了強烈反差,就算當她在愛情中失勢,也絕非文中描述的無助家庭主婦模樣,因為她之後親口承認婚後有協助王的公司,且有共同收益;第二,為保障孩子的生活質量,離婚後需繼續聘用司機、傭人、廚師等,也就是說,李根本從來不是信中所指無依無靠的家庭主婦,而是過着名門闊太的生活。此外,她一方面強調“不要贍養費、能夠獨立生活和養育孩子”,最後卻說會透過法律程序爭取應有利益……可見李的文章,完美公關技術一點不遜於王的團隊,有台媒更指李就是王之前的公關。

“成也公關,敗也公關。”公眾對公關人設的迷信,什麼時候才醒悟呢?

如果不再愛了……


心理學家諾費奧說:父母恩愛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因為父母的相處模式,是孩子最開始接觸和了解愛情與婚姻的入口……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他們都會在父母的相處模式中,學到該如何跟異性相處,因為這是他們最早看到的兩性關係。

    【摘自:《父母相愛,是孩子最好的禮物》,高勇樂,今天頭條,二一九年七月二十日】

    “父母相愛,是孩子最好的禮物。這是我們在親子教育中,經常提到的一句格言。其目的是勉勵夫妻,為了孩子努力維繫美滿的婚姻。如果無法相愛呢?離婚是不是代表孩子有缺陷呢?其實不然,在家庭調解角度,勉強維繫婚姻不如和平分手——父母各司其職,以另一種方式繼續給孩子養育、關懷、照顧和愛護。

    “認真地相愛,平靜地分開。是給孩子最好的示範,然而世事沒有那麼如意,正如在全球華人見證下,王力宏的家庭糾紛。婚內出軌、用情不專,絕對是違反道德的,如若情況屬實,王前妻的痛心指控合情合理,加上優質的內容、佈局和修辭,幾乎是一面倒地得到公眾同情。然而,在內容的陳述上,王前妻處理感情的取態,卻不算出色。依其自述:明知對方是情場浪子也委身下嫁,婚後故態復萌,屢勸不改,飽受家人冷暴力,仍然堅持生育三胎,並放棄自身工作,最後因為對方提出離婚,才向傳媒報復式引爆,把家庭問題訴諸公審。

    如果事件的最終目的是讓丈夫身敗名裂,前妻的行動無疑是絕頂聰明。然而,在維護子女健康成長的角度,前妻卻作了一個比較極端的示範。在愛情路上,愛恨交纏無可避免,作為有為女性,要自愛自尊:愛和恨須有底線,既非忍辱求愛,也不同歸於盡。

親子共成長

當標榜升學主義的時代逐漸過去,父母和老師都必須省思:如何提供孩子適當的學習方向,營造健全的教育環境,才能讓每個孩子都具備適應社會變遷的能力,走出成功亮麗的人生?

    【摘自:《親子共成長:培養孩子心智,開展天賦潛能》,鄭石岩,遠流出版,二○○七年一月】

“我們常常期待孩子好好學習,可我們自己呢?有好好學習過如何去當父母嗎?”我想大概很少人在做父母前就去學親子教育,就算真的去了解過,也只能是皮毛,因為知易行難。所以,“共成長”對父母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如果進入學校和社會,便會經歷成長,那麼,為人父母肯定是另一次成長的機遇。從事教育和心理諮商工作多年的鄭石岩認為,孩子成長要素包括人格的陶冶、生活態度、學習方法和習慣、情緒管理、溝通能力等,而親子教育的場景是真實的生活,也就是說,那不是一本通書和道聽途說可以做好的事。

其實,我們不是沒有接觸過親子教育的,因為都曾經為人子女,父母就是我們的第一位親子教育導師。可是原生家庭是無法選擇的,人們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親子觀念,特別是思維和溝通模式,會代代相傳,以致某些族群一直走不出命運的悲劇,如:年少曾被家暴的人同樣會以暴力對待自己的孩子,見證父母犯罪的人長大後亦成為階下囚。要傳承良好的家風或走出原生家庭的困境,都是需要悟性的,而這正是親子教育的核心——思考和重建親子教育的觀念和策略。

對我而言,“親子共成長”需要有學無止境的心態,但切忌一本通書讀到老。面對不同特質的孩子和生活狀況,要具備彈性,勇於反省和改良,力求“自助助人”——先改良自己,再要求孩子,最後共享“助人自助”的碩果。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1-12/17/content_1564102.htm

馬拉松愛好者的心路歷程

雖然賽程很短,只有五公里,但別上號碼布,混在許多人當中,聽到“預備,砰!”而開始跑,會有一種“我挺能跑的嘛”的感覺。……我想試看看自己能跑多遠的距離,一個人繞着皇居的周圍一圈又一圈地跑。結果,我以還算過得去的速度跑了七圈,總計三十五公里,但卻不怎麼覺得痛苦。

    【摘自:《這樣學習改變了我(勵志版)》,齋藤孝,大田出版 ,二○二○年十二月】

每個馬拉松愛好者都有自己起跑的理由,以上是作家村上春樹的心路歷程,他期望以跑步的形式鍛煉良好體魄去寫作。而我這種任何運動都不擅長的體育白癡,跑步的魅力大概在於不需要什麼技巧——人跑我跑,隨心所欲就好。跑只是為了想跑,在人流如潮的比賽場地中,我旁若無人地向前,直至衝過終點,擦肩而過的陌生人會給我一個會心微笑。

已經跑五年了,迷馬於我並不“迷你”,因為先天膝關節不正,再短的路程於我也“漫長”。每次做物理治療時,醫生總是說:“游泳吧!跑步這種運動不適合你!”經苦苦請求,醫生才勉強給我提供一些事前保養和事後補救的方法。為免機能過度勞損,我一年就只跑一次,但即使如此“艱辛”,我也想一直跑下去,只為愛上跑馬拉松的感覺:不需要贏在起跑線,也不需要贏在終點,一直努力向前便會跑到終點。

“能跑幾年呢?”醫生質問我。“能跑就跑吧!”我也不知道膝蓋能捱到幾時,一如人不知道壽命有多長,能偶爾吃苦也是幸福的,那至少代表我身體健康。雖然沒有練習,但由二○一七年到今年,成績不斷提高,今年竟比五年前跑快了十二分鐘,分組整體排名提升了一百○七名,而對我個人來說,最重要的還不是成績提高,而是由吃力前行到游刃有餘的過程。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1-12/10/content_1562535.htm

愛的反彈

由於思維、人格和自我概念發展的過渡性,青春期學生可以說正處於自我意識高漲、反抗父母和權威的“叛逆期”,他們渴望得到家長以及重要他人的認可,十分強調個人的自由和自主,在這種願望遭到阻撓 或無法得到滿足時,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通常會表現出反抗、不順從、與成人作對、偏執、莽撞行事等行為。……大量研究已經證明父母的養育方式對青少年人格的影響,發現父母給予的情感溫暖越多,青少年的外傾性、宜人性、情緒穩定性越明顯,適應環境和社會交往的能力越強。

    【摘自:〈初中生逆反心理與父母養育方式的關係:人格的中介作用〉,作者:韓梅、谷傳華、王慧、薛雨康,《中国特殊教育》,二○一六年第五期】

“棒下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是中國傳統的育兒觀念,然而,嚴格要求卻不一定得到好結果,特別在青春期,因為有叛逆心理,壓力越大反彈力越大。然而,反彈力也是心智發展的一部分——沒有足夠能力的孩子是彈不起來的,這句話,正好印證了中國有句奇特的育兒格言:“寧生敗家子,莫生蠢鈍兒。”

如何讓孩子的生命有充足的彈力,又不至彈到遍體鱗傷?大概需要以適當的力度去接着孩子的反彈。我拿出一座模擬乒乓波的玩具,用均匀而溫和的力度向前推,只見球向前彈了出去,不久又輕輕地反彈回來,來回幾次後,始能停在中央。青春期育兒大概就是這樣子吧,我們不是不教,而是如乒乓波一樣,用輕柔的力度,持之以恆地推出去,直至孩子自己找到平衡點。

“借開一點!我們要發球了,請問呆着在幹什麼呢?”兒子的發問把站在模擬球具前發呆的我拉回現實,我退出了他們的球賽範圍,看場上的乒乓球輕快地飛舞,如同看着健壯的男子在生命中揮灑自己的幹勁和熱情。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1-12/03/content_15609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