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教育的神仙棒

很多父母不是想自己成長,而是希望找到一種方式去改變孩子的行為,好像拿到一支神仙棒,然而,教育不是這樣的東西。……覺知教養遠超過使用任何聰明的策略,這是一套完整的生命哲學,所牽涉到的過程,擁有從根本上轉化孩子與父母雙方的力量。

    【摘自:《覺醒父母》,喜法莉 · 薩貝瑞,地平線出版,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如果科技進步到可以讓我們在懷孕時選擇自己理想孩子的範式,你會做這個選擇嗎?如果你是子女,你想人生有固定範式嗎?面對這樣的問題,你也許會猶豫,因為有固定範式的人,生活得像一個機械人,毫無驚喜可言。可是我們養育孩子的時候,卻在不知不覺之間成為了機械人父母:想控制孩子的人生,希望孩子向着自己理想的方向邁進。

很多朋友告訴我,他們不想看書,因為閱讀太花時間了!為此,我開始拍視頻,然而拍視頻還是不夠好,他們需要短視頻和微課程,在兩三分鐘內能傳授一種秘技才會受歡迎;我去做親子教育分享,很多家長都不願意花時間談細節,只希望在短期內找到解決方案。孩子又不是電腦程式寫成的,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家庭文化、不同的個性和特質,都會有不同的反應和處理方法,怎麼可能有秘技?然而,很多家長想不通這點,他們不願意放下對教育神仙棒的渴求,不願花耐性去等待孩子的成長。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成果需要耐心地栽培和等待,其先決條件就是教育者自身的成長和覺悟。而“覺知教養”的目的,就是讓父母思考生命之本——我們不需要訂造一個機械人,孩子不需要形成固定的範式,因為有缺失才可完善,有不同才有趣味。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06/24/content_1605673.htm

 

 

語言以外的溝通技巧

“七三八五五定律”是心理學教授艾伯特 · 麥拉賓得出的結論:人們對一個人的印象,只有百分之七是來自於你說的內容,有百分之三十八來自於你說話的語調,而百分之五十五來自外形與肢體語言。

    【摘自:〈溝通定律〉,芯遠姐姐,簡書,二○二二年四月一日】

“說教是最劣質的親子溝通方式!”因為說教不僅囉嗦無味,還容易引起對抗性的逆反心理。教育不能一味灌輸硬道理,而是要把道理內化成自己認同的價值,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覺悟”,而最好的“覺悟”方式應是:心悅誠服。因此,愉悅是有效溝通的要素,《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一書作者范梅南用了“調和”一詞去概括。

作者告訴我們,良好的溝通技巧除了說話內容,還包括溫和的語調、親和的情態、平和的心態。遇到突如其來的衝突和傷痛時,可以用沉默來調和,達至無聲勝有聲的境界。重視眼神交流,讀懂對方臉上的表情,也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眼中的深情。恰如其分地運用肢體語言,才能給別人親和的感受;善用環境氣氛的影響力,製造良好的情境,讓彼此享受共處。最後,是透過身教樹立良好的榜樣。

以上溝通技巧的運用也會因孩子處於不同的年齡階段而有差異:學前兒童需要更多的陪伴和身體接觸,需要頻繁緊密、情態豐富的溝通互動,如蹲下身子和他說話,透過玩玩抱抱錫錫建立安全感和親密感。小學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需要透過被信任建構自我效能感,我們可以多給他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任務,並從中讚美他的付出。青春期的孩子追求平等與尊重,對身邊人的形象開始有要求,家長要做到同頻共處,須運用朋友式的溝通技巧——放手不等於放棄溝通,要有適當的支持與關注,保持距離的提點和建議。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06/17/content_1604145.htm

 

羊豬老師的快樂哲學——《K星人的快樂之謎》後記

“由《開開心心最重要》到《K星人的快樂之謎》,羊豬老師似乎一直都在書寫有關快樂的題材,到底快樂是什麼呢?你自己快樂嗎?”

今年四月二十三日世界閱讀日,我接受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訪問時,主持人這樣問我,我才忽然記起之前出版的著作都是和快樂有關的。是有意還是無意?

事實上,在眾多的題材中,選擇出版這個故事,是無意的。因為繪本出版需要付出的成本比純文字為多,除了金錢上的考慮,更重要的是要尋找合適的畫師。作為尚未有市場的小作者,身價太高的畫家請不起,而畫畫好的朋友又未必會畫繪本。每一次出版,都是一次探索——大家先談好條件和合作方式,然後拿出一堆故事給畫師選擇。其實,畫《K星人的快樂之謎》不是羊豬老師選的,而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年輕畫師林君朗選的。“不急!慢慢選!慢慢畫!”我和君朗說。但君朗是個坐言起行的孩子,他動作比我想像中快,很快在我幾十個故事中選出《K星人的快樂之謎》,且火速動工……可惜天意弄人,君朗因急病離世,去世前的那一晚,他在線上告訴我故事已經翻譯成英文,我們還交流了些繪本設計的事。大家都來不及反應,君朗就遠行了!原來生命中很多珍貴的東西,是我們等不來的!

感謝君朗用他精彩的畫筆告訴我:人生遇到再多的挫折,也不可以悲哀!因為可以“不急,慢慢來”的我是幸福的。沒有了君朗的幫助,我唯有拿着那堆故事繼續探索。

再一次選擇《K星人的快樂之謎》,是另一位才華橫溢的年輕畫師尹應明。我同時找了幾位畫師動筆畫不同的作品,而《K星人的快樂之謎》是率先完成的。“不急!慢慢來!出版社說要先賣完上一本書才可以再出版。”我和應明說。幸運地,年初的時候,出版社告知《開開心心最重要》繁體版已經賣完,而《丟失了松果》也所餘無幾,新著《K星人的快樂之謎》終於可以面世了。

在創作的角度,探求“快樂”這題材則是有意的。羊豬老師寫作的初衷也許不是寫出什麼“驚世巨著”,而是想成為孩子“快樂的小玩伴”,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生命之美和學習之趣,所以“快樂”一直是我的故事中探求的“哲學問題”:人們常說要給孩子快樂的童年,到底如何體現快樂?生活在科技進步、物質豐富世代的孩子們快樂嗎?

《K星人的快樂之謎》講述了科技非常發達,不吃、不喝、不生育、不工作也能存活的K星人覺得生活中獨缺快樂,於是派出科學家“大C”、“中B”和“小A”去地球尋找“快樂元素”,最後他們在全球人口最密集的賭城中洞悉快樂之謎。故事源自於正向心理學給我的思考:天生的快樂幅度佔百分之四十,後天的生活環境佔百分之二十,個人可控制的範圍——即自己的選擇——佔百分之四十。《K星人的快樂之謎》希望透過故事培養孩子健康的心態:快樂不是應有盡有,而是有所尋求。

寫作對我來說也是一種生命的探索,過程並非應有盡有,然而,當中有自我完善的喜悅。離開是為了更好地回來——離開前線教育工作的羊豬老師並沒有忘記老師這名字,以及曾給學生寫下格言:“成功只是途中一朵美麗的鮮花,努力的汗水才是滋養我們成長的甘露!”

相對西方的正向心理學,我更喜歡中國哲學,立志以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心態面對挑戰,也不執着於成果,一如莊子“處乎材與不材之間”——“不急!慢慢來!”願途中為孩子的心靈撒下一顆快樂的種子,偶爾回望時花開滿途!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05/18/content_1597504.htm

 

那些孩子應該堅持的事兒

我們要無條件接受他們的真實、欣賞他們的平凡,以及容許他們自由做自己。你能給孩子的最好禮物是,讓他們過一個“本當如是”的人生,而不是一個“應該如是”的人生。

【摘自:《覺醒父母》,作者:喜法莉 · 薩貝瑞,譯者:蔡孟璇,地平線文化出版社,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鄰埠某音樂老師以“堅持”的可貴為名,引導家長“須為孩子堅持學琴竭盡所能”,得到大量粉絲追捧。不過在我而言,那不過是一段廣告詞。

堅持重要嗎?當然重要!前提是“值得堅持”。孩子年紀還小,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家長找個項目讓孩子堅持——“我這也是為你好!”再說技藝不從小鍛煉就沒有大成就,所以無論如何都得堅持!不喜歡也要堅持——你還小,不會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痛不欲生也得堅持——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成功需苦幹絕對是真理,關鍵是誰想成功?孩子需要通過不同的體驗,才能分辨喜惡,太早按父母要求潛心苦練的孩子,可能會收穫一種技能,卻失去了體驗不同事物的可能性。

一生一體藝是理想的生命狀態,父母安排孩子去體驗、去學習無可厚非,然而,堅持和放棄的差異,應交由孩子自己去決定。條條大路通羅馬,人生不需要從一而終,如果參與運動為的是健體強身,玩玩樂器期望陶冶性情,那麼孩子學完A運動再學B運動,嘗試C樂器再玩D樂器,有何不可?把才藝學習帶進“堅持”的死胡同,只會累了父母,害了孩子。

欣賞卓越,感恩平凡。把愛好發展成職業技能,等孩子長大了自己探索努力也不太遲。家長放下功利的操控,孩子才能靠自己感知生命的美好。快樂不是人見人愛,而是愛我所愛——為人父母的我們,有堅持給孩子學會取捨嗎?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06/10/node_148.htm

談性色變的病態教育觀

如果說,兒童性的部分更多地是從文學審美的功能上來呈現兒童文學,那麼,非兒童性的部分,則要從知識傳播、成長教育等功能上來發揮兒童文學的特點。兒童性與非兒童性的完美結合,才是優秀的兒童文學的最高境界。

【摘自:〈兒童文學盡可能地接近兒童本然的生命狀態〉,李艷霞編,《文匯報》,二○一九年十月九日】

自從內地學生語文推薦讀物《大語文》叢書收錄汪曾祺《受戒》中,小和尚與農家女天真無邪的朦朧愛情的片段,被認為兒童不宜後,作為編者的曹文軒也難逃其劫。指責內容包括:暗戀故事、父親和小女兒洗澡場面,接着攻擊蘇聯作家瓦 · 卡達耶夫的經典童話《七色花》,謾罵聲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作為從小喜好閱讀少兒經典名著,為母後開始書寫兒童文學的小作者,不禁想起台灣作家林奕含遺作《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的一個片段:女孩想和母親談論情愛之事,得到的回應是:“等長大再說!”不料當母親以為孩子還不該面對性愛問題之時,孩子已經被性侵了。根據兒童心理學,幼童會有性好奇,接近青春期的學童已開始有性幻想,青春期的少年有性渴望,而在孩子閱讀和學習的素材中,卻把兩性關係和身體描寫視為禁忌,合情嗎?當互聯網色情資訊隨處皆是,路人親密行為舉目可見,甚至電視台合家歡時段播放無性別戀愛觀導向劇集時,正規教育卻把暗戀、父親和女兒洗澡視為禁忌,合理嗎?

感恩我讀小學的時候沒有這群可怕的“衛道士”,讓我有機會從《簡愛》、《小婦人》、《紅樓夢》等文學作品中感悟愛情。也衷心期望書寫“苦難文學”、致力讓孩子在現實的黑暗中感受光明的曹老師,能繼續用他慈父的手洗滌讀者的心靈。

(童心田系列 · 一)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06/03/content_16009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