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情緒”不負面

 inside_out_d230_24cssel16117_1435979263

    正向思想家想出來的,是個美好的宇宙,有大片閃耀着光芒的北極光。在那裡慾望能自由實現,一切事物都是完美的,至少都是如你想要的那麼完美。夢想會自動實現,你只要清楚說出願望,願望就會成真。但是住在那地方的人肯定孤獨到極點。

    【摘自:《失控的正向思考》,作者:芭芭拉 · 艾倫瑞克,譯者:高紫文,左岸文化出版社,2012年10月】

據說生物之所以有七情六慾,是因為腦中有複雜的神經細胞。電影《玩轉腦朋友》利用了這個假設,生成了故事主要配角,他們分別是:Joy快樂、Sadness悲傷、Fear恐懼、Disgust厭惡、Anger憤怒等五大情緒。故事講述女主角隨父母移居他地,因為思鄉而產生情緒波動,而五個小人兒,則分別代表着不同情緒相互抑制或幫助。其中代表悲傷的藍色小鬼最不受歡迎,因為他所觸及之處,都會被染成悲傷的藍色。為了保持正向思維,充滿光明的Joy處處迴避他,並因為阻止Sadness發放悲傷而釀成大亂,最後,Joy在回憶中覺悟:每次化解不幸,得到支持的主因反而是悲傷,因為有了悲傷,人們才會知道你需要幫助和支持,繼而伸出援手,與你一起解決難題,走出陰霾。

簡單的情節,巧妙地帶出了人性的思考,是故事的高妙之處。看着小女孩勇敢地哭訴的一刻,我就想起了《失控的正向思考》其中一節。當時,我一直不明白為甚麼“只要說出願望就能成真的人”會孤獨到極點?因為完美無缺的人生缺乏了相互依賴和幫助的過程。回歸現實,我們真的需要教出一個完美的孩子嗎?為了成就完美學生,父母事先為孩子解決所有問題,那麼學校老師還可以教他們甚麼?為了贏在起跑線,父母要求孩子學好所有才藝,那麼同學朋友還可以和他切磋甚麼?如果孩子痛苦了也必須強作堅強,那誰還能了解他內心的軟弱?而一個又一個優異生自殺的悲劇,大概就是以“失控的正向思考”寫成的。

仇恨的無花果

1779858_880075835395399_6897703454691483885_n

我們希望聽見老人最後的歷史證言,也通過這些證言看見“戰爭”,指認出製造對立的政治體系,防止它再一次驅策我們陷入“非我族類”的互相殘殺。

    或許,這才是紀念二戰結束七十周年的真正意義。

    【摘自:《紀念二戰結束七十周年:六個人的一九四五》,採寫:史圖登、張妍、周華蕾、李蔚、江雁南、譚端,端傳媒,2015年9月】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紀念方式,有人留戀靜默,有人獨愛溫情,有人喜歡熱鬧,有人不想拘泥於過去……凡此種種均乃個人自由意志,沒有甚麼需要詬病的。就以紀念抗戰七十周年為例吧,國民黨舉行小型紀念會,中央政府舉行盛大閱兵儀式,全球華人媒體均有不同面向的紀念特寫,澳門各界也動起來了,有學生組織閱兵觀賞會,有學者出書,有單位籌備展覽,有團體舉行研討會。就連小小的臉書也不例外,9月3日一早,便有朋友貼上照片,寫着“紀念抗戰最好的方法莫過於看本史書”……在眾多資訊中,臉書上一組青綠色的小格子吸引了我,那是源自某群組的貼文,第一句寫着“戰爭不是這樣紀念的”。不是這樣,可以怎樣?我好奇正想細閱,又彈出了另一個格子,寫着“用鮮花紀念戰爭,不是坦克”,我又不解了──鮮花當然是好的,然而,誰會用坦克去紀念戰爭呢?按下去才知道他們以“坦克”借代了“閱兵儀式”。眾所周知,軍備展示是各國閱兵儀式的指定動作,中國也不例外,當中固然有展示自身實力的意味,卻不見得是儀式的全部。當天,老兵們深情的雙眼沒有被發現,雄師們威武的步操沒有被嘉許,主席無分黨派的謝辭沒有被讚賞,國家永不稱霸的誓言沒有被打動……何以只看到了坦克?也許小方格就像一面鏡子,只能照出貼文者的內心。

一如所料,說好的鮮花栽不成,小方格只促成了“非我族類”的內鬥與指罵,仇恨在沒有愛的種子內發芽,形成永恆的無花的苦果。

七十年過去了……

  640_e8168481382c621ab479aa363635f7c8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之際,我們謹以這部《詩壯國魂——中國抗日戰爭詩鈔》獻給那些的抗日先輩,他們在祖國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頭,用鮮血和生命力挽狂瀾,雪洗了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他們永遠是我們的英雄。我們謹以此書獻給今人,特別要獻給即將擔起復興中華重任的年輕一代。古人云:“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我們絕不能忘記那段痛苦的歷史,要時刻保持一種憂患意識,始終要保有“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的清醒認識。我們也要將此書獻給愛好和平的日本人民。我們不想播種仇恨,但要尊重歷史,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珍愛和平,共同發展。

    【摘自:《詩壯國魂:中國抗日戰爭詩鈔》,編者:趙仁珪,中國詩歌網,2015年7月18日】

夜深了,萬籟皆寂,越夜越精彩的臉書網站卻仍然人聲沸騰,為的就是那七十年前的名份:

“歷史到底有沒有記清功過?國民黨和共產黨,誰比誰更值得嘉許?誰比誰更應該貶抑?誰寫的歷史叫史實?誰才有資格慶紀念日?……”

七十年過去了,這一個民族依舊不變,仍是如此愛好分化,寧可犧牲整個民族的和諧,也不讓對手有機會沾光。歷史已經無法算清國軍還是共軍死傷更多了,然而,任何一本書都分明記着:張學良為何發動西安事變,而他又為何因此被軟禁長達五十餘年?祇是沒有人願意正視歷史,因為這個民族總是喜歡執着小節,有時忘了大義。

七十年過去了,人們寧可拿起放大鏡去清算歷史的雞毛蒜皮,不懂認清這天的意義是毋忘國恥──國之興亡關係着整個民族的福祉。那場仗的確是美國協助才得以打勝的,然而,那些保家衛國的英靈,不值得歌頌麼?那些家破人亡的平民,不值得紀念麼?我們需要甚麼資格才足以紀念一個日子?

七十年過去了,其實,我更想告訴那個吵鬧民族:寫在史書中的一切,並沒有比人民的覺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