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承受的重

       featheruse

        早前動物權益組織Four Paws走訪歐洲最大的羽絨毛生產國匈牙利,目睹工作人員不顧鵝隻疼痛流血,慘叫聲不絕,抓起鵝的腳或翼即生剝鵝毛。一個月後,鵝毛又重長出來,商人不斷重複這種殘忍的生剝手法,牟取利潤。

    【《綠色生活:識着未必揀羽絨》,作者:李佩雯,明報副刋,2015年1月4日】

“輕飄飄、軟綿綿的,掛在身上如同無物,卻又渾身暖和——我穿着零負擔的紫紅色羽絨,踏在白色的長城上,感覺自己變成一朵紫紅色的雪花。”那是我擁有的第一件羽絨衣,是回歸那年,帶學生去北京交流時買的。

那些年,旅行並不普遍,特別是穿州過省的。中學畢業旅行是我人生的第一次遠行,老師叮囑我們去買羽絨衣禦寒,很多同學也因此有了人生的第一件羽絨衣,但我沒擁有,因為矮小的我試穿的時候,彷彿變成一個笨重的大雪球。“成個波咁,我怕你會係長城轆落嚟!”妹妹看着發笑,媽媽本想堅持保暖的原則,但一看價錢,竟比相同份量的棉衣貴兩倍,最後決定將貨就價,買下一件據說是“更好看、更便宜、回澳使用機會更大”的夾棉大衣。為了防寒,媽媽還給我準備了大中小不同厚度和層次的衣物,讓我倍感溫暖。不幸地,登長城的那天下雪了,當穿着羽絨衣的同學如氣球一樣往上飄的時候,我卻像鉛塊一樣沉在山腳。導遊知悉我穿衣的秘密後笑了,“你衣服的密度太高了,怎及羽絨輕盈?”說時遲那時快,空中剛好飄過一絲羽絨的毛屑,一如雲雀在天邊飛舞。那一刻,我終於明白了羽絨的好,並決意下回一定要給自己買件羽絨衣。

“買件羽絨衣”的願望終於在出來工作後的第一年實現了——成為一朵紫紅色的雪花的幸福感,我至今記憶猶新。也是從那一年起,羽絨衣變得越來越普遍了:厚的、薄的、長的、短的、闊大的、修身的……時裝店內的款式多得教人目不暇給,而我衣櫃內的羽絨衣也按年增長,別說去北方會穿,連在家幹粗活也有一件。久而久之,我們就覺得溫暖和幸福的生活是那樣理所當然,遺忘了“輕盈溫暖”的背後,有着其他生物“不應承受的重”。

小王子的狐狸

ZB_30_04_2015_CJ_1_28096422_28076127_chiajm_x6sraja

愛情不是終日彼此對視,愛情是共同瞭望遠方、相伴而行。

    【摘自:《小王子》,作者:聖修伯里,譯者:劉俐,出版社:自由之丘,2015年10月】

《小王子》3D大電影以火熱的溫度降臨冬日,平日被冷落於兒童區的經典名著,一下子以百花齊放之姿擠在書店暢銷書的當眼處──精裝本、平裝本、中英合本、中英法合本、秘密花園填色本、立體剪紙書等,應有盡有。身邊大小朋友也一起擠進3D影院看熱鬧去。

“如果,玫瑰是小王子深愛的那個人,那狐狸又是甚麼呢?”一個從未看過小王子的朋友忽然問我。

看戲之前,我已經是第四次讀《小王子》了,其中一次是一字一句地讀給兒子聽的,而玫瑰與狐狸的思考,卻還是頭一次。因為從故事角度,狐狸的出現不過是啟發小王子思考對“玫瑰的愛”的過客,沒有人認為,狐狸的角色是重要的,即使小王子和牠一起哭過、笑過,卻終歸要告別。面對無法改變的天命,狐狸卻沒有害怕,牠說:“你看,看到那邊的麥田了嗎?我不吃麵包,麥子對我來說一點意義也沒有,麥田無法讓我產生聯想,這實在可悲。但是,你有一頭金髮,如果你馴養我,那該有多麼美好啊!金黃色的麥子會讓我想起你,我也會喜歡聽風在麥穗間吹拂的聲音。”

小王子要離開狐狸了。他問狐狸:“那你還是甚麼都沒得到吧。”

“不”,狐狸說:“我還有麥田的顏色……”

“如果讓自己被馴養,就難免會流淚。”然而,狐狸還是無悔被馴養。作為書中的永恆過客,狐狸是卑微的,也是無私的。也許,小王子就是狐狸心中的玫瑰吧。誰知道呢?

人的一生中,要感恩自己有過一朵玫瑰——一個我們願意為他花時間,被需要的人。然而,我們更要感恩的是那些願意為我們花時間,滿足我們情感需要的狐狸們──愛情不是終日彼此對視,愛情是共同瞭望遠方、相伴而行。無論所走的路有多近或是多遠。

讀《論孩子》

images (9)

你是自然之神手中的一張弓/幸福而謙卑地俯身/把箭矢般的孩子送向遙遠的未來/愛——是孩子的飛翔/也是你那彎曲而穩健的姿態。

    【《論孩子》,作者:紀伯倫,柯倫-湖北譯,柯倫-湖北的博客,2011年12月】

記得第一次讀這首詩,我還在唸高小,當時讀的是冰心的譯本: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蔽他們的靈魂。……

作為孩子的我,極喜歡這首詩的上半截,大概是基於一種對家長的反抗:我由你而來,卻不屬於你!然而,對於詩的下半截: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那射者在無窮之間看定了目標,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遙遠的射了出來。……其實我當時是讀不懂的,父母為何是弓?我又為何要等他們發射?自己的人生自己管。我當時這樣以為,一如今天輕狂的少年,總是覺得自己能撐起一片天。

直至有天,自己終於成為這一把弓,才開始感受到弓的重擔,因為孩子的成長往往在於家長一念:用力過輕,箭發不出去;用力過大,又會徒勞無功。這時候,我重看一次“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有了一種釋然:既然不是屬於我,也不該由我去發射的吧。然而,沒有應不應該,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彷彿是冥冥之中早已註定的。

年少之時讀此詩,我更多地看重了自由。為人母後再看此作,我更喜歡這位仁兄的譯本,因為他更重視為人父母付出的責任:你是自然之神手中的一張弓/幸福而謙卑地俯身/把箭矢般的孩子送向遙遠的未來……有些東西並不屬於你,但終歸是放不下的──那就是愛。

愛——是孩子的飛翔/也是你那彎曲而穩健的姿態。

原作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You are the bows from which your children as living arrows are sent forth.

 

The archer sees the mark upon the path of the infinite, and He bends you with His might that His arrows may go swift and far.

 

Let your bending 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

 

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s that flies, 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

 

 

—Kahlil Gibran, The Proph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