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終與善存

 

因為“不朽”的根據在於“世道人心”,因此重視社會、歷史、人群,因而會着眼於後世,正因為肉體會朽敗,更會相信來者勝於今。這是將自身推廣、連繫至人群的信念,同時,我們會關顧到往昔的生存狀貌,故鬼舊人,一切貧苦無告者,皆應有一尊嚴的生死,善始善終,故有所謂“存亡國,繼絕世”。這並非是惺惺作態,而是我們明白到,人皆有一死,不善待別人的死,自己身後又該如何處置?善終者,其實亦是善存。

    【摘自:〈神道與鬼道——錢賓四先生《靈魂與心》讀後〉,作者:黃耀岷,網誌《海角山民》,2017年6月2日】

“忠心護主的小狗因阻止主人偷窺自家財物而被打死,家中小孩悲痛欲絕,年年悼念,然而孩子長大了,也不見得是吃素的,你不能說他這樣的悼念沒有意義,又不能說有意義……”文友對於歷史事件作了如此比喻。我省思良久,覺得此話惡絕:人生在世雖談不上絕對清高,也不應忘情絕義!

“眾生平等”,我們不能因為“小狗”之“小”而忘記牠“忠心護主”的本質,也不能因此而忘卻主人“恩將仇報”的惡行。或許,主人殺狗是別有用心的:“用一條小命換回自己被識破的疑慮,讓家人可以繼續和諧地生活,豈不犧牲有理?狗固有一死,牠死於非命就只怪自己忠心護主的本能和時機——誰叫牠出現在該死的時間和地點?”一句犧牲有理,就讓我們名正言順地不分是非,以一個更大的惡去掩蓋原來的小惡,那麼為惡的本質何時才得以修正?孩子堅持悼念,那代表着他心中有愛、明辨是非,沒有學習自己的父親,為自保而變得無情無義,而悼念本身也肯定了對小狗正直行為的認同。這樣一來,孩子的悼念行為對世道人心的道德宣示起着重要的作用。

對於人來說,銘記歷史本身的意義,不僅僅是尊重死者,更多地是在彰顯價值,做到“善存”,而這正是“世道人心不朽”之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