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ley(女兒)在表演時音調略為失準且心不甘情不願……主持人小S聽完後面有難色說:“我是不懂啦!但是她的音聽起來是正常的嗎?”蔡沐妍尷尬笑說女兒在家練習的表現就是如此,小S接着說:“這是可以表演的嗎?”
【摘自:〈小S主持玩笑開過頭?蔡沐妍不爽女兒被調侃〉,二○二四年三月二十四日】
“所有親子作品都在消費自己的親人。”由我第一日開始以親子作為寫作題材,就收到這樣好意的勸諫。我為此反省良久:不多不少也對親人造成影響吧,例如:公開媽媽小時候的教育方法,媽媽可能會難受;說兒子的事跡,兒子的私生活就被公開了。但寫作總是要找素材的,古往今來,描述親子關係的作品不少,而這些經驗也會給讀者啟發。如何在當中取得平衡?我選擇得到家人的理解,媽媽不介意我提起往事,甚至她自己也會主動提起,是個很能接受建議和自省的母親,兒子也表示“理解我的工作”。
慶幸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我能以親子關係作為寫作素材,然而,隨着媒體的發展,單向的文字輸出已經不能滿足觀眾,取而代之的是拍下親子互動真人騷。例如:孩子吵鬧全程錄播、要求孩子加入公開對談,甚至如引文中的例子:電視以“不要再強迫小孩學不喜歡的才藝”為主題,請來名人子弟做嘉賓。席中主持人請孩子演奏大提琴,感覺不如理想,事後擺出關愛的姿態,指出孩子的表現如何見得人?建議刪除重錄等,最後又引導孩子說出“其實我不喜歡拉大提琴”的結論,以示正義家庭教育判官的形象。即使受訪母親表示難受,主持人仍收到大量好評。
在一場結論明確、劇本一早寫好的真人騷中,受訪嘉賓只是當中的商品,而觀眾則成了這場演出的消費者。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4-03/29/content_17447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