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不是為了改變

Share Button

陪伴絕不只是為了希望孩子改變而已;而是讓孩子發現,不管他遇到什麼鳥事、倒楣事,都有一個人陪着他不離不棄。

    【摘自:〈孩子沉迷手機還拒學?〉,蔡宜芳,未來孩子學習平台,二○二三年一月十二日】

為什麼我要做青少年親子研究?源於無助吧。自從孩子進入青春期,我作為媽媽可以付出的時間少了,失控的情況卻加劇,學習如何應對是我緩解焦慮的方法之一。由原生家庭、青少年身心發展、溝通方法、生活規劃、情緒管理、家長教育智慧等的學習,最大的收穫不是什麼秘技,而是心態的轉變。

我一直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麼和學生相處比和自家孩子更容易?大概是職能不同吧,老師不需要和學生糾纏,只要獎罰分明,向家長如實反映問題就可以。當媽媽則很難對有自主能力的青少年施行有效的獎罰,我努力學習如何避免和孩子糾纏,但問題一旦出現,意氣難平之餘,還需面對很多源自外界的壓力,當中包括學校。孩子若鑄成大錯,家長難辭其咎,苦果也需共同承受。

我在研究中進行了五十個案例訪談,不同年齡層的受訪者都描述了自己的青少年叛逆體驗,雖然時代不同,反映的現象竟大同小異。他們多數認同青少年叛逆的不智,但當局者迷,錯誤似乎難以避免,不同的只是改過的歷程。研究發現,父母的不離不棄是孩子迷途知返的動力。我們經常說要把青少年當成朋友,什麼是友情呢?除了臭味相投,更重要的是:陪伴不是為了改變,明白凡人皆有缺點,即使是錯誤的決定,也會順其自然。

陪伴是期望孩子迷途知返。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一轉身找得到你來為我打氣!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1/20/content_1649136.htm

Share Button

在疫情中感受“枕頭人”的溫柔

Share Button

一位有枕頭外形的人四處去“拯救”小孩,方法是在他們長大之前就先讓孩子意外過世,因為長大實在太痛苦了……可是這個工作讓枕頭人痛苦不已,痛苦到最後他不得不回到過去找到兒時的自己,讓小枕頭人自行澆上汽油,引火自焚,在他完全死去以前,枕頭人聽見所有過去他殺死的孩子齊聲尖叫,那些孩子因為枕頭人的消失而順利長大,並且無可避免地擁有了慘痛的人生。

    【摘自:〈以黑色血腥童話,包裹絕深柔情《枕頭人》〉,郝妮爾,“表演藝術評論台”,二○一八年六月二十日】

我在座無虛席的劇場中,看了“拆除疫情安全屏障”後的第一個舞台劇《枕頭人》。那是一個充滿人性思辨的暗黑童話,不知為何,童心未泯的我卻在當中感受到柔情:三年了,早知道結局如此悲壯,過去努力的守護有價值嗎?一如劇中的哥哥最後也是被弟弟用枕頭悶死,那弟弟小時候的拼死相救有價值嗎?其實《枕頭人》的溫柔與絕情也是因為愛,弟弟最後是因為不忍哥哥受酷刑折磨而殺死他的。同樣逃不過悲劇的結局,然而弟弟曾經努力守護哥哥,至少收穫了兄弟之愛。

選擇“清零”和“共存”,我也有過類似的糾結。“生命不在乎長短,只在乎活得精彩和有意義。”我是傾向支持“共存”的,然而,想到可能會因此失去摯親,一切也非理所當然。面對傳播力極強,幾乎無孔不入的奥密克戎,所謂“慢慢來,不用急”,所謂“等到夏天再開放”,大概只是理想主義者的說辭,哪有“選擇共存”的地區可以慢慢來?哪有“選擇夏天開放”的地方,熬得過寒冬的大爆發?既然人算不如天算,不如放下“死守”的沉沒成本去追求新生。樂天的孩子總是願意相信——“守護”和“放下”都是基於愛!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1/13/content_1647525.htm

Share Button

化悲憤為幫助

Share Button

“感冒不一定要吃藥。”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黃啟哲表示,他自己就很少吃藥,多喝水、多休息、注意均衡飲食與睡眠就夠了。

    【摘自:〈感冒、鼻塞、流鼻水、發燒、頭痛、喉嚨痛、咳嗽……醫生都吃什麼藥?〉,《康健雜誌》第八十六期,二○○六年】

自從澳門爆發新一波疫情,各地的親友都緊張地傳訊息來問我夠不夠藥?我告訴他們,政府有派抗疫包,社區門診也有基礎藥物,我有退燒藥,兒子還有咳藥水。外地親友普遍認為,澳門政府的藥物支援足夠,但居民卻不這樣認為,因為大家用藥的習慣不同。在西醫角度,病毒引起的感冒用藥不是越多越好,因為藥物無助康復,只能減輕不適症狀,居民很想買到的止咳藥和消炎藥,並不是人人合用。最理想的當然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但在醫療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先嘗試自然療法:少吃藥、多喝水、多休息、注意均衡飲食與睡眠。另外,鼓勵身邊人利用生活智慧自救:買不到退熱貼可以用濕毛巾冰敷,沒有電解質飲品可以自製糖鹽水,沒有維他命沖劑可以選用檸檬水,沒有檸檬可以買橙、提子、奇異果等維生素同樣豐富的水果。窮則變,變則通,輕症患者不自亂陣腳,才能把醫療資源留給重症病人。

針砭時弊也許立意很好,過度渲染“藥物不足”的輿論則不僅造成社會恐慌,還會誤導居民濫用藥物,弄巧成拙。面對突如其來的衝擊,居民的恐慌和不滿是可以理解的,但悲憤無助解決問題。亡羊補牢,未為晚也,由“動態清零”走向“開放大門”的這一段路,我們更需要同舟共濟,例如:透過各國數據去淡化“選擇共存等於共赴黃泉”的心理恐懼;共享藥物,宣導安全用藥小知識;給離世者辦理身後事的安慰和支援等。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1/06/content_1646094.htm

Share Button

社區門診的暖流

Share Button

不用恐慌,科學理性加樂觀平常心對待,很多科學研究證明,焦慮和恐懼會造成免疫力降低。

    【摘自:〈科學理性樂觀面對疫情〉,澳門科技大學藥學院院長朱依諄,澳門日報,二○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放開至今,急症室人滿為患,醫護人員筋疲力竭的報道已經看得太多,筆者帶大家離開“災區”,去感受一下相對“平靜”的社區門診。除了七十歲以上長者,社區門診是需要預約的,門面看起來並不擠迫,然而不乏鼓噪的人群。

“我已經來了兩天!我好辛苦!”老伯伯氣哭了。“沒錯,你來兩天了,但你申報了沒有?”工作人員禮貌地提醒他。“我要怎申報?我有健康碼!”“自評呢?你填自評呀!”“我人都來了,還自評什麼?我不懂自評。”“你的快測結果呢?”“這兒!我紅碼!”“不是!我說你的快測結果呢?”“我……我兒早上幫我上載的!”“照片呢?”“沒有照片!” “那你明天帶照片再來吧!”

“阿伯,你去買個快測再做吧!”熱心居民A說。“沒有了!我剛想買,附近幾家藥房都沒有。”熱心居民B說。“我有照片。”熱心居民C衝過來。“但……這不是我的!”伯伯不願意,但病情太煎熬了,他只能無奈地接受。填着填着,他又無助了。

“快測是什麼牌子?我不知道血壓和心跳是多少?”“阿伯,沒有人會看的,你亂填好了,我們也是亂填的!”熱心居民D說。在熱心居民的幫助下,老伯伯終於可以看診了。

這例子在門診區相信只是滄海一粟,還有更多的指導是工作人員操着疲乏的身軀和嘶啞的聲線在指導着的。離開門診多天,以上言猶在耳,心有戚戚焉!科技很冷,慶幸門診很暖——澳門有很多熱心居民,把冷冰冰的線上程序融化掉。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12/30/content_1644727.htm

 

Share Button

從容走過“最後五十米”

Share Button

本澳疫情漸趨平緩,不少網民都以“最後一百米”形容今輪疫情的現況。在運動世界或其他競技範疇,最後一百米才是最應該謹慎處理的地方,稍有不慎,隨時破壞難能可貴的防疫成果,讓初現曙光的小城再度陷入停擺。

    【摘自:〈最後一百米更需謹慎〉,賈大廚,澳門日報,二○二二年七月二十八日】

等了又等,那“最後一公里”終於到來了!意想不到的是,宣佈通關的一刻,我竟然是病床上的“小陽”,但仍不忘和平行時空中的“陽群”一起為這大日子歡呼!

無論如何也需要面對“大爆發”的陣痛,對行事喜愛中庸之道的我來說,這放開來得不遲不早。不需要和“先鋒”比快,因為“先行風險大”,我們現在有足夠的前人經驗可以借鑒,放開的步伐至少比較堅定。至於醫療系統超負荷這件事,作為確診者的我完全感受不到。首先,我吸取了無數的前人(外地患者)經驗,沒有去急診區,也不盲搶食物和藥物。首天預約門診人數不多,分流有序,五天後覆診時明顯更有秩序,完全沒有如臨大敵的緊張氣氛。唯一影響我安心休息的,可能是工作安排吧,例如:怎樣開假單?確診超過七天仍然未成功轉陰怎辦?後來想想,反正大家都陽了,病菌無處不在,也就不必大驚小怪了吧。因為有一個共同感染的群組,彼此同病相憐,沒有孤軍作戰的無助感,反而多了互相扶持傾訴的暖心。

通關後旅遊業能否如常運作,那是未知之數。面對疫情最後的五十米,我覺得比起謹慎防疫,更重要的是“放心”——相信一切是最好的安排,了解病毒到了這個階段已經不難應付,不需要什麼高級的藥物,也沒有必不可缺的食物,放下誠惶誠恐感染和傳播病毒的忐忑,安心養病就好,不自亂陣腳就好!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12/23/content_1643481.htm

Share Button

蓮花寶地的寶藏

Share Button

其(市政署)二樓的議事亭藏書樓於一九二九年啟用,以葡國瑪弗拉修道院的圖書館為設計藍本,裝潢和家具陳設具有濃厚的古典氣息。

    【摘自:〈民政總署大樓〉,澳門世界文化遺產網】

“市政署圖書館?”浙江衛視來澳拍攝世遺特輯,邀請我作嘉賓,其中一個到訪的地點我竟然沒有去過——位於市政署二樓的圖書館。據說“很像哈利波特的拍攝場景,是網紅打卡熱點”!推廣本土兒童文學的時候,我曾去澳門各大圖書館舉辦故事會,就是沒有去過“網紅打卡熱點”,真是太失禮了!

拍攝當天,終於親歷其境,感受到文本資料上提到的美譽“東方最豪華的圖書館之一”。幾十年過去了,那份貴氣沒有褪色,還有了滄桑的韻味,成為網紅打卡點有其道理。負責介紹的胡先生對此卻有點惋惜:“成為網紅打卡熱點自是可喜,但很多遊客來了只想在哈利波特的場景拍照,卻不關心其珍貴的內涵,不是很可悲嗎?”胡先生的靈魂拷問觸動了我。之後他由館中的報章、舊物開始介紹,一疊疊零碎的資料,最後變成了精美的百科全書,工夫也太多了!可見策劃人當年的執着和拼勁!還有那些只能在飾櫃中展示,已無法翻閱的舊物——這些典籍不是買回來的,是社會各界的捐贈,可惜很多已無法修補。胡先生帶着淡淡的哀愁憶述,那份深沉的愛,大概不是任何到此一遊的朋友,甚至專家學者所能擁有。

我獨個兒在“最多只能站十人”的二樓藏書閣徘徊良久,肅然起敬。典籍縱然無法翻閱,但精神猶在,如同保護着族人的“圖騰”——它不是哈利波特的場景,它屬於它自己,代表着這片土地對文化的熱愛。澳門從來不是文化沙漠,蓮花寳地處處是寶,只是我們不知道!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12/16/content_1641645.htm

Share Button

何以不難過?

Share Button

當一個人難過最常聽到的話是“不要難過了,沒甚麼好難過的!”,類似安慰多出於善意,希望難過者振作,實際上卻否定了對方的感受。就如告訴一個肚子痛的人“你別再痛了,有甚麼好痛的?”一樣,只會令聽者感覺更難受。

    【摘自:《情緒字典》,香港青年協會出版,二○一八年】

疫情下生活變得艱難,並不是澳門特有的情況。不同的是,澳門人好日子過慣了,一下子由天堂掉到地獄的痛可想而知。隨着自殺潮一波接一波,社會開始敲響警鐘,由社福界到教育界,無不出謀獻計,顯性的問題易找,但隱性的個案難找。

弱勢社群向來是受照顧的,他們較懂得求助之法,由天堂掉進地獄的一群則不然,若有車有樓,得到的關注更少。經濟不景衍生的情緒問題會影響就業,就業問題會影響家庭關係,家庭關係又會影響孩子……因此,即使疫情遠去,其後續破壞力還會延續一段時間。

“由個人關愛做起吧!父母可以關愛孩子,老闆可以關愛員工,每個人都可以關愛朋友。”這的確是個好建議,然而實踐起來卻未必理想,例如:比賽前有人叫你不要緊張,就能不緊張嗎?失眠的時候有人叫你趕快去睡,真能入睡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需要一些基本的心理學知識和技能,才能幫助別人紓緩情緒,而透過社福和教育機構製作的懶人包,讓普羅大眾了解情緒價值和操作之法,大概可以集腋成裘,協助搬走攔路的大石頭。

每個人都有他難過的理由,生病的人需要的是同理和幫助,而不是勸解。年年難過年年過,願我們容許難過,並樂意攜手越過。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12/09/content_1640093.htm

 

Share Button

被忽略的正向情緒

Share Button

華人向來注重謙虛,別人讚你幾句,一定要以“沒有沒有”、“不敢當”來回應,才夠得體。否則便屬自大囂張。若被問及何時感到自豪,答案多是“我為身為某團體一員感到自豪”、“我為朋友/兒女的成功感到自豪”。能為別人的光榮卓越表現由衷的喜悅和認同,固然是好事,然而,真的只可引他人的成就為傲嗎?

    【摘自:《情緒字典》,香港青年協會,二○一八年】

“請說出你的三個優點。”我向一群迷惘的青年發問,大家沉默不語,氣氛嚴肅。幾經啟發,他們才說出一些外在的優點,例如:長得高、皮膚白等。同行的老師說,你們這些優點是受先天條件局限的,成長型思維的人,更重視的是自己能夠改變的部分,例如:我和楊老師都善良、正直、喜歡學習。

過了幾天,我又問一群快樂的長者,他們七嘴八舌地回答,有的說自己很能幹、有的說自己好脾氣。我留意到但凡能夠說出自己優點的長者,臉上都是樂呵呵的,相反一些愁眉苦臉的長者,卻答不出來。“如果老師忽然暈倒了,誰會上前幫忙?”結果所有人都舉手了,顯然他們都是善良和樂於助人的。

後來,我又在飯桌上問家人。“哎呀!怎麼好意思說自己的優點。”家人這樣回答,我才忽然醒悟,原來我們的文化沒有提倡欣賞自己。謙虛的確是優點,然而心理學家卻告訴我們,自豪是一種自我激勵的情緒,欣賞自己是快樂的泉源。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位嚴重傷殘的朋友,他每天總是樂呵呵的,有一天我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你總是那麼快樂?”“我厲害呀!”“你什麼厲害了?”“我活着就很厲害。你不覺得嗎?”是的!我們活着就很厲害。由今天開始,讓我們都學習欣賞自己吧!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12/02/content_1638605.htm

Share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