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人的“英熊”

Share Button

    “人面對離別總會不捨,更何況死後遭人解剖”……任教解剖學多年的陳立基已簽署準備離世後成為 “大體老師”,笑言 “生前站着講書,死後躺着教書”…… “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生命沒有反思,沒有活出生命的價值”,希望 “大體老師”不單是知識上的教導,更是生命的教育。

    【摘自:〈台遺體捐贈紀錄片作生命教育 港解剖教授:願死後躺着教學生〉,明報加東網,2017年9月10日】

    A:為什麼不為BOBO寫快樂的故事?

我:因為我覺得他很孤清,一點都不快樂!

A:其實黑熊本來就不是群居的動物,除了交配,牠在山林中也不愛結伴!

我:(呆了)我不相信這是真的!

那些年,兒童文學的編輯以此勸諫我為您寫個快樂的故事,但我堅持不寫,因為我一廂情願地認為您的一生是悲涼的。直到您離去,我才遺憾沒有為您寫過一個美好的故事。您會生我的氣嗎?今天,大家都說,您終於離開籠牢投奔極樂,可有人冷漠地硬要把您變成標本。您會生他的氣嗎?

我知道,您或者會生氣,因為大家在爭相為您代言的時候,從來沒有誰真正了解過您。人們都說,把您變成標本是無情和不敬的,願“無情的人”死後也變成標本,永不超生。可是,您知道嗎?沒有人會把壞人做成標本,因為他們不配被紀念,也沒有人有興趣去看一具普通人的標本。所以,能夠成為標本的生物都是無私和獨特的,一如捐獻遺體給醫學院做教學實驗的“大體老師”。我們不需要都變成一個無私的人,但無私的人不應該被認為“永不超生”。所以,原諒我沒有代您高舉自由的旗幟,但我會感恩您的無私奉獻。英靈不在於肉體,無論如何,願您精神長存,而您永遠是澳門人心中的“英熊”。

Share Button

用熱烈掌聲送別您

Share Button

圖片引自新聞局官方專頁

三十五年來,辛苦了!希望你在天堂可以愉快地於山林裡徜徉,與當年曾陪伴過你的伴侶再續前緣。

    【摘自:〈BOBO已逝,誰來守護赤子之心?〉,作者:太皮,自己報,二○一八年十一月二十日】

那天,故事會隨着陽光遷移,圍繞您家門前走了一圈,大家都在興致勃勃地讀着您的故事,但熱鬧是他們的,您竟然幾個小時也不露一面,我就預感到您的身體大不如前了。未幾,就傳來您生病的消息,且翌日就離我們而去。在最感失落的一刻,我和當編輯的好友說:“不如為牠做個特輯!”她回答:“在文學版嗎?”我聽着呆了,因為您怎看也不像是嚴肅的陽春白雪,我以為您是屬於學生版的,編輯的回答喚醒了我:“是的!現在的孩子可能已記不起您,您是屬於我們那一代人的!”

您是和我同年來澳門定居的,但不同的是,我有家人,可以選擇到不同的地方生活和遊歷,而您卻只能一直呆在小籠子裡。每次我和弟妹去公園,必定先看其他動物,如:金魚、雀仔、馬騮仔……因為那邊比較熱鬧,您縱然會走路、游泳,卻總是感到孤單和冷清。聽說後來從北京為您找來了伴侶圓圓,但遺憾彼此沒法廝守。圓圓來澳不到四年就病逝了,牠曾經給過您愛和關懷嗎?沒人知道,我只知道自此以後,您的步伐比以前更沉重了。

兒子出生後,我們曾經計劃一起為澳門的小動物寫故事,孩子最後選了開開、心心,因為覺得兩隻熊貓一起更熱鬧有趣。而我後來為您寫了一個悲情的歷奇故事,竟然因為編輯認為格調不合荒廢了。

幸好,兒童文學作者們一直有書寫您的故事,在他們筆下,您永遠是睿智而快樂的黑熊爺爺——“只要不放棄希望,就一定可以再見光明。”(黃健威,《黑熊爺爺的往事》)今天,您終於可以離開籠牢,光榮退場,願您別後等到光明,容曾經在您身上找到快樂的每一個孩子用熱烈的掌聲送走您,並衷心說句感謝!

Share Button

那一片海洋多寬廣

Share Button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李院長的座右銘,他把這幅書畫掛在辦公室當眼的位置來勉勵自己。生命有限,胸懷無限,永遠向前,力學不倦正是李向玉院長的人生寫照。

【摘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專訪李向玉院長〉,文:鏏而,《終身學習》,2009年8月】

外表溫文,談吐儒雅,梳着清爽小平頭,操着一口流利的京片子,言談中傳授英語學習秘技,笑語間吐出葡語詩歌佳句……這就是我認識的李向玉院長。十年如一日,他形象和氣魄沒變——只要閉上眼,就能想到他“彈”上舞台的英姿。

他是親切的,雖然我們在辦公室的相處總是來去匆匆。可一年總有幾天,他會安靜地留在辦公室和同事聊天,大家都知道,那一定是他休假了。我們一年中相聚最長的時間,要算是一起去司長辦開會的時候了。由理工到司長辦車程大概是二十分鐘,可他總會提前一小時出發,因為怕堵車,如果交通順暢,他就讓司機停在南灣湖畔等待,然後和幾位隨行的同事聊聊生活,重點必然是注意休息、多做運動。

他是寬大的,工作再忙也會親自處理師生員工的問題,儘管每年都有人認為“理事會與員工/學生對話會”招惹麻煩,他卻堅持年年辦;那一年,陳偉民秘書長在公幹中不幸離世,他發出了“為理工犧牲”的深切哀悼,法律專家一再提醒這說法可能招來死者家人申訴,而他卻仍舊年年含淚懺悔;而擁有辯論人的敢言和文學人的神經質的我,也給他添過不少麻煩。有一次,因為在辯論隊討論敏感議題遭到投訴,他知道後竟從容以對,“大學就應該是敢言善思的!”

當然,他也是博學、勤勞、善良的……我無法用微不足道的文字和才情來描述“海洋”,卻用心感受了他的寬廣。

Share Button

博鰲亞洲家庭教育專家學術論壇成果分享 ——同一個家,同一個夢

Share Button

博鰲亞洲家庭教育專家學術論壇成果分享

——同一個家,同一個夢

筆者以十多年家長義工和親子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有幸應邀代表澳門出席博鰲亞洲家庭教育專家學術論壇,與來自中國、韓國、日本、以色列等十個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兩千名家庭教育導師和代表分享了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理念,並獲主辦方頒授“亞洲家庭教育貢獻獎”。為了履行此獎項給予的使命,筆者將透過系列文章與澳門讀者分享會議成果。率先登場的是有關會議主題的思考。

同中有異

本屆論壇以“同一個家,同一個夢”為主題,據我個人了解是在世界大同的追求下,不同地區的家庭都懷有相同的夢想——建構和諧、幸福、美滿的家庭。因此,分別來自塔吉克斯坦、沙特阿拉伯、以色列、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內地、台灣、香港、澳門等專家透過主題演講與台下兩千多名內地家庭教育導師交流經驗,期望實現家庭和諧、幸福、美滿的夢想。其中又以三個地區的教育體系差異較大:

以色列教育部家庭教育督導歐仁 · 斯達力克的演講《幫助孩子成就自己》中指出,幫助孩子成功的父母包括以下特質:

1.重視愛與關懷

2.建立生活流程

3.重視本土文化(與以色列文化的聯繫)

4.學習生存技能

5.允許孩子失敗

以色列猶太民族是世界公認的優秀民族,全球一千三百萬猶太人只佔世界人口的千分之二,卻取得了百分之二十九的諾貝爾獎;以色列是個新興國家,在缺水缺地的客觀環境下,仍然成為世界強國,如此成就與家庭教育的關聯為人所關注的。在歐仁 · 斯達力克的演講中,最突出的是“重視本土文化”的部分,以色列家庭從小就開始建立孩子的身份和文化認同,形成了他們自強自立的傳統。而在允許孩子失敗方面,以色列人認為:“失敗”是與成功更靠近一步,他們會讓孩子主動探索,並勇於面對失敗為榮。而一直致力讓猶太教育在中國落地生根的中國教育家周穎同時指出猶太家庭教育的優點是“不把孩子困在狹小的盒子裡”,猶太家庭教育給中國帶來以下的啟示:

1.真正的因材施教在家裡

2.相信家庭的力量

3.母親是保護者、陪伴者、教育者。

4.父親是孩子大腦的塑造者

印度阿育王大學創業中心發起人和總監普利亞克 · 納拉揚教授在其《如何在家庭中把握好未來及印度家庭教育》的演講中介紹了印度如果透過家庭教育平衡十年如一日的學校教育模式,因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他以五個C來歸納家庭教育的重點:

Communication 溝通

Collaboration 協作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維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創造性解決問題

Contra-Dsciplinarity 反學科(重視孩子的綜合能力)

無獨有偶,印度家庭教育同樣重視家長如何協助孩子“處理失敗”的情緒,他們認為,失敗僅僅意味着第一次學習。作為家庭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讓孩子知道學習不是機械地完成任務,而是隨時隨地的終身學習歷程。

三天的會議中,各國代表都為我開啟了新的視覺,而最令筆者感到震撼的,竟然是有關中國傳統的家庭文化,會議稱之為“家風”——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是給家族後人樹立的價值準則,內容包括: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比較難忘的是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家庭教育科學研究院林青賢副院長所提到的中國幾大世家,包括:錢氏(錢鍾書世家)、諸葛亮、朱柏廬、黃庭堅等,他們的家訓都各具側重點,但都離不開成人、成才、成事三個方面,而當中大都源自人所熟悉的中國傳統哲學理念。回應前文以色列代表的發言,家庭教育的重點之一是“重視本土文化”,因為只有從小開始建立身份和文化認同,我們才能在最適合自己的文化土壤中孕育新苗,如何承先啟後,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將是我國家庭教育發展的核心議題。

異中有同

在筆者看來,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香港、澳門等地,都有着相類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特質,其中又以日本的家庭文化更為重視生活細節,如:生活作息和人際互動等,各地代表都圍繞着自己的關注點進行演講。在同中有異的家庭文化中,我們看到了相同的本質,那就是親情的重視和生命的承擔。誠如多位講者所言:家庭教育是全人教育的開端,只有培育具有真、善、美追求的新世代,世界大同的願望才有機會實現。(一)

摘自澳門日報
http://macaodaily.com/html/2018-04/05/content_1255983.htm

Share Button

孖O兄弟札記(完結篇)——那一株最茁壯的樹苗

Share Button

不知不覺,大O就升中學了,他覺得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不需要爸媽的照顧了:他決定自己拿着地圖去參加課外活動,結果迷了路,乘車時遺下手提電腦,因為不想告訴爸媽,結果錯過了尋回失物的時機;他要求擁有手機,結果因為沒有好好控理玩樂時間,令成績有所下降……那一天,因為忘記溫習,導致數學不及格的事,媽媽大發雷霆,讓覺得自己長大了的大O感到份外難過。

“成長總是困難重重,沒有什麼需要傷心的。”外公安慰他,並送他一包神奇的種子,名叫 “快高長大樹”。“只要把這種子育成樹木,小孩子就長大了!”外公一本正經道。

於是大O和小o都獲分得一粒披着白毛毛的黑色種子。三天後,小o的種子就發芽了,而大O的卻沒有動靜……

“噢!你註定是長不大了!”小o嘲笑他,而大O則失望地嘆息着。

“這世界哪有長不大的種子?你不需要失望,因為失望本身一點用處也沒有,你應該向小o請教,檢討自己的不足,然後重新開始。”外公提醒他。

大O請教過後,發現自己沒像小o那樣定時澆水,於是決心改過,結果,這回大O的種子終於發芽了,但小o的幼苗卻長得越發瘦弱,外公着他們上網尋找“樹苗瘦弱的原因”,他們在閱讀資料的過程中明白到幼苗需要施肥才可以茁壯成長,而且不同的植物,需要施不同的肥料。可是無論他們如何尋找,都找不到 “快高長大樹”。小o覺得迷茫極了,但大O卻忽然聰明起來……

“你給我們的是木棉樹的種子,對嗎?”

“不對!那是英雄樹的種子。”外公答。

“木棉樹又叫英雄樹!”大O自信地說。

“你怎麼知道?”小o覺得驚奇。

“我根據種子的形態在網上查到的……你以為我是小孩子就不懂嗎?這世上哪有快高長大樹!”大O沾沾自喜道。

自從他們知道那是英雄樹,心就踏實多了,因為他們可以在網上找到培育英雄樹苗的方法。

“成功在望啦!”外公滿意地點頭。他告訴孖O兄弟,長大不是什麼都只靠自己,而是建立責任感,如同培育幼苗的過程:需要自己探索、思考、鑽研、克服困難、吸取經驗、再接再厲……為了獎勵孩子們的努力,他給孖O兄弟每人多送了五粒種子,並承諾待樹苗長大後,就移植到路環郊野公園。

兄弟倆於是分工合作,悉心地照顧這十二株幼苗。雖然一樣的天地,一樣的成長環境,不知怎的,其中一株卻長得特別茁壯——它努力地伸着長長的脖子,向陽台最光亮的地方瘋長。

“一定長得比這英雄樹還要高大。”大O望着由盧廉若花園向荷蘭園大馬路伸展的最強大的一株木棉樹說道。

當大家都以為這株生命力最頑強的木棉樹苗會長成參天巨木時,它卻在完全沒有預警的風雨中率先倒了下來。

“因為它的枝條延展得最快,所以在風雨驟來的時候,不幸被雷電擊中了。”外公解釋道。

“不是說所有種子都會長大嗎?不是說自己探索、思考、鑽研、克服困難、吸取經驗、再接再厲……就會成功嗎?為什麼最後倒下的竟然是最努力、長得最好的那一株樹苗?這樣子太不公平!”大O難過道。

“你說得很對!可生命無常,不是所有東西都可以解釋和得以圓滿的。”

“既然不是所有樹苗都會長成,那我們當初為什麼要努力栽培它?”大O反駁道。

“為了讓它有機會展露自己的生命力呀!沒有人知道樹苗能否長成,但當我們願意為着成長的無限的可能而努力不懈,並知道生命無常,需要珍惜當下的時候,我們就長大了!”外公撫着大O的頭說道。

打那以後,大O每次看到盧廉若花園的參天木棉,都仿佛看見那株長得最茁壯的幼苗在朗日下迎風飄搖。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真的長大了!

 

後記:

故事成文之時,本欄插畫師君朗已經離開了我們。君朗一直是我心中最茁壯的樹苗,它在完全沒有預警的風雨中倒下了,而我們所有人都無力去改變這個結果……為此,我寫下本文作為故事的完結篇,為我們的故事畫上句號。

本來,我、君朗和偉敬準備一起合作出版《K星人的快樂之旅》繪本,可惜計劃尚未完成,唯有相約好友們在此送別:我們相信去了×星球的你依然是快樂的,因為“君朗如日,晨光常在”。感恩曾經相伴!

Share Button

守夢與尋夢

Share Button

守夢與尋夢

《尋找遠方的樂章》

作        者:陳志峰

出  版  社:作家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

“自從我在這裡工作以後,我變成了一個為人守夢的人。”小說集的第一句話,讓我想起了他——此書的作者陳志峰。我和志峰相識於為人守夢的校園,那些年,他已是廣為人知的本土作家,而我只是個喜歡文字塗鴉的博客小作者。我們都在從事為孩子守夢的教育工作,都是任教語文科的,並曾經一起為學生辯論比賽奮戰。

“其實你文字水平不錯,為甚麼不去投稿呢?”志峰是第一個鼓勵我去尋夢的作家,且親自為我把文章投到報社。所以,志峰可以說是我寫作的啟蒙老師之一,雖然,我們年紀相若,且同為人師。因這背景,所以讀着小說集的同名作品《尋找遠方的樂章》時,我感受特別強烈,覺得故事中的主角如他本人,外表堅強幹練,內心柔軟——他會把學生當知己,會為學生的際遇耿耿於懷,會在籃球場上揮灑熱血,並為守護團隊放棄自己的榮譽。這故事圍繞着村上春樹的《舞舞舞》。車禍身亡的學生亞健的遺物“錄音帶”的主題以此命名,且傳遞其原著精神——“許多人都去了那一邊,比如他那個演電影的好朋友,他好像甚麼都有,有漂亮的臉蛋、有錢、有深愛的女人,但他也甚麼都沒有,這個世界那麼大,沒有一個讓他想活下去的辦法。”從主角的暗示中,亞健大概想自尋短見,有計劃地鋪排了自己的死亡,例如:離開自己所愛和愛自己的人,寄予各人名為《舞、舞、舞》的無聲錄音帶,並寫下遺言“如果有天死了,請別把消息告訴愛他和他愛的女人”。最後,他或意外或巧合地死去。愛他的女人“小筠”為他的遠去失卻了靈魂,他愛的女人“公主”為追尋他的腳步重拾了靈魂(我個人是如此領悟的),故事主角卻默然,直至收到公主寄來的錄音帶,聽到來自遠方的樂章。“來自遠方的樂章”是甚麼呢?我為此想了又想,對於我這種缺乏浪漫情懷,又不特別喜歡村上春樹的俗人,不知能否悟到當中的真諦?但我在“by亞健、小筠、黃生、公主”的名單中,仿佛讀到自己的名字。命運使然,曾經守望相助的友人,也許不能永遠相伴如昔,但彼此的記憶歷久彌新。

告別了守夢的校園,我和志峰見面的機會不多,感恩仍能在書中重溫他的作品。當中比較難忘的作品要算是《朱仙寶誕》,當年志峰憑這作品奪得文學獎,並把自己寫作這個故事的歷程和我分享。據說這是他跟隨友人探訪水上人家後寫成的有關漁民的風俗故事。及後多年,我因志峰的勉勵參加了文學獎,並取得小成,但心裡仍一直以挑戰此故事的藝術成就為目標呢。《甲戌風災》是我另一個喜歡的故事,早日“天鴿”風災之時,我還會觸景生情,想起故事中的鐵生、小菁和兩個孩兒在風雨中掙扎的身影,以及那些像小菁一樣教我們犧牲自己,成就他人的亡魂。相對於言情小節,我更喜歡志峰的歷史小說,因為他對歷史脈絡的敏感度、人物塑造的細膩感、時空推移的流暢度,是我望塵莫及的。

書中還有一系列關於故土和少年情懷的作品,雖與高遠的歷史小品格調不同,但卻有着鮮明活潑的筆觸,讓人賞心悅目。總而言之,《尋找遠方的樂章》是一部充滿本土情懷的小說集,我在當中讀到了一位用心的本土作家由守夢到尋夢的歷程。

Share Button

回 家

Share Button

明日本澳氣溫降至零度,路環山上可能出現飄雪,迎來史上首個白色的大年初一……

“飄雪……”琛聽着凝住了,記憶中浮起小雪那雪白的臉。

“小雪,是時候回家了!”

“不!等會媽祖文化村外還有飄雪民族舞!”

“已經玩半天了,你知道我不喜這麼吵的!”

“悶棍,你就喜歡在家!”

“不走……不等到天空飄雪就別回家!”

琛轉身走了,但小雪沒有。幾天後,小雪的屍體被發現在路環的山林中……琛這才記起了,剛相識的時候,他說過自己脾氣暴躁,如果不慎講了氣話,就去疊石塘山跑一圈,然後一起回家。琛悔恨自己違背了諾言,得到了此生最大的懲罰。小雪走了,給琛留下一個又一個的寒冬,而蒼天卻沒有飄雪。澳門怎會飄雪呢?琛悔恨自己下如此狠心的氣言,令小雪的靈魂始終無法回家。

“小雪,終於飄雪了!我去疊石塘山把你接回家!”

半夜,琛就駕車出發了,原以為可以趁夜靜把小雪接回家,然而,山下竟已聚集了無數欲觀雪的人群,還有一批反對在疊石塘山興建豪宅的社運份子。本來,車還是緩慢流動着的,直至琛的車子走到半山腰,車龍卻因意外癱瘓了。

“跑吧!去路環最高的山上跑一圈,然後一起回家。”琛想起自己的諾言,義無反顧地遺下車子,跑向山頂。

“是自殺吧!”

“不!是意外!”

風中傳來旁人的熱議聲。而琛的耳際卻不停響起小雪的結案裁決:“陳小雪女士身上沒有不合理傷痕,不排除自殺或失足致死,視為意外死亡。”

可是,琛知道:小雪是因為自己的冷漠致死的。他一直跑、一直跑……仿佛可以把自己當天的冷漠融化,把生死邊緣的小雪拉回來。

“快死了!請幫忙救牠!”琛推開人群,朝聲源狂奔,卻遭便衣警察相阻,並告知前面發生命案:一雙情侶在車內懷疑吸入過量一氧化碳中毒身亡……

“阿SIR,你聽不到嗎?小雪快死了!要把她救出來!”琛無法從自己的幻像中抽離。

“是的!松鼠快死了!”守護疊石塘山的社運人士衝破警戒線,向車子奔過去。他爬在地上,拿着手電筒向車底猛轉。這時琛才恍然大悟,並依稀見到一堆黑影在絕望中掙扎。

“救甚麼松鼠!走開!不許擾亂兇案現場!”一名警察隨即從後把男子撃暈,高呼“動物的生命也是命!”的人群紛紛上前聲援。看着車底那堆微弱地抽搐的黑影,琛呆住了,仿如目睹小雪垂死時的求救,而人們卻眼睜睜地看着她失救。

“下雪了!”洶湧的群情一下子凝住了,只有天空中一片片輕盈的雪花在飄,落在地面的細雪旋即鑽進大地,一如歸根的落葉找到屬於自己的家園。“我們回家吧!”此情此景,琛的眼眶暖了,而風卻依舊冷漠,吹得“還大自然家園”的傳單四散於天地。

“疊石塘山千年飄雪出現罕有連環意外,一雙情侶懷疑在車上吸入過量一氧化碳中毒身亡……一群守衛疊石塘山的社運份子欲救意外掉進車底的松鼠,混亂中被警方制服……”讀着報章頭條,琛想起小松鼠失救的情景,一下子沉默了,而電視廣告卻不厭其煩地響:疊石塘山一號,飄雪迎福宅,小城最美家園。第一期樓花公開發售。

Share Button

沒有不派糖的理由

Share Button

“現金分享計劃”的存廢直接關係到澳門當地生活的穩定和特區政府的管治威信,是硬着頭皮繼續推行,還是馬上着手逐步退出,澳門特區政府現在需要果斷決定。畢竟,紅利正漸消,退出卻需時,若真要等到澳門財政儲備消耗殆盡時才着手準備,則恐怕為時晚矣。

【摘自:淺析澳門“現金分享計劃”弊端及對策,作者莊太量及荊浩,研究專論第四十三號,2016年2月】

“推行高等專科及學士課程免費教育利大於弊”(反方)

“澳門應停止現金分享計劃”(正方)

以上兩辯題成為我這半個月精神生活的全部,皆因一年一度高校辯論賽又開鑼了。

“現階段不可能反對派糖,派另一粒糖吧。”任教經濟和公共行政的老師異口同聲道。但無論如何計算,糖去糖還在,要怎買都行!

“派吧!派吧!單計財政盈餘,就足夠派到2046!”同學開心道。也難怪,一年現金分享六十億,不過是我們財政收益的6%——其實對方辯友手上的數據,我們也計過,即使改用盈餘或儲備再計,仍有能力負擔多幾款福利。

“有錢都唔可以亂使!”既然無法否認有錢,那我們就說“亂使吧!”然而,什麼是“亂使”呢?錢沒人嫌多,在民意普遍叫好的情況下,所謂的科學決策說不過去,因為施政以民為本。

“那不僅是一項政策,背後還釋出了一種價值。”就憑某老師一語,我們開始研究福利依賴、世代價值,甚至民族性。可是依賴性這東西本來就很虛無,“形成依賴又怎樣了?已經盲目又怎樣了?越來越不滿足又怎樣了?反正負擔得起,糖吃再多也不致死。除非能推論出不良後果!”評判說。但是,未有發生的事情怎說也不具體,哪怕我們舉出福利大國的經驗,也只換回同一個回應:他們經濟不景而已。本篇引文所提到的經濟倒退數據已是去年的形勢,事隔一年,經濟竟然又回升了。

放下辯題的一刻,我覺得豁然開朗,丟掉那堆沉重的研究報告,準備迎接特首佳音——一年容易又派錢,無限風光在澳門!

Share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