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國際兒童文學獎

Share Button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吳義勤在致辭中指出,“澳門國際兒童文學獎”在澳門回歸二十五周年之際隆重舉辦意義重大,其通過發掘和推廣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有助於培養青少年的文學興趣和文化自信,同時也為澳門的文化繁榮和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自:〈首屆“澳門國際兒童文學獎”頒獎典禮圓滿落幕〉,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網頁,二〇二四年八月二十日】

盼望着、盼望着,終於迎來澳門這個“兒童文學獎”。對我來說那種激動並不源自得獎,而是澳門終於擁有一個屬於兒童文學的獎項,而且還是國際性的,讓本地作者有機會在活動中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作者交流,凝聚力量,持續成長。

其實,澳門本土不缺文學獎,且有不同組別,不可以加一個“兒童文學組”嗎?香港和台灣的文學獎都設兒童文學組。我努力爭取過,結論是:未有足夠的人才。有獎項才有人才,還是有人才才有獎項,是個“雞和蛋”的哲學問題。在我看來,比賽鼓勵更多人創作,衍生更多優秀作品,有助業界交流,精益求精。可是這樣的設想終究無法實現。

“我們自己辦個比賽吧!”文友說,為此,我們成立兒童文學協會,期望有天凝聚力量,辦個像樣的比賽。可喜終於如願以償,而且有比我們更強大的主辦單位!哪裏有土壤哪裏開花,哪個有能力哪個出力,為文學出力無分彼此,在哪裏完成,由誰完成並不是重點。孩子、家長、義工、作者、編輯、主持、導師、推手、研究者……那天我告訴香港文友,我經歷過兒童文學的全流程,大家驚訝不已。正常每個角色都有分工,為什麼都由同一批人去做?因為沒有其他人呀!感恩越來越多人才從事兒童文學相關工作,讓羊豬老師回到創作的跑道上。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4-08/23/content_1776339.htm

Share Button

每天都是最年輕的自己

Share Button

對時間的焦慮,是人生的終極焦慮。我們一方面要認命,另一方面我們不能認命,畢竟往後的每一天,我們都是最年輕的自己。認命了,才能有穩定的情緒、充分的智慧,去粗取精地經營自己,活成蓬勃向上、不認命的年輕感。

    【摘自:〈年輕是一種氛圍感〉,艾小羊,意林雜誌網,二○二二年第五期】

“要優雅地老去!”不少和筆者同齡的女性都在談這問題,在我看來,那活脫脫是對衰老的焦慮。為什麼要“優雅”?一如內地女星劉曉慶所說:“我本身就不是一個優雅的人。我可以張牙舞爪的老去嗎?”

“不擔心討人厭嗎?”朋友笑了。坦白說,我還未想到自己要怎樣老去。但我期望“老去”可以讓我退下火線,脫去淑女的社會期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就是:不再擔心討人厭,在沒有傷害別人的情況下活得自在。

我喜歡“大媽”這個稱呼,首先是以“媽媽”這個身份為榮,而“大媽”顯示我是閱歷豐富的媽媽,而且“大媽廣場舞”在我看來是非常快樂、活潑、有朝氣、怡然自得的族群。最近,我終於找到了自己老去的“模範”,那就是巴黎奧運會上的兩位“乒乓奶奶”,六十一歲的倪夏蓮和五十八歲的曾志英。兩位風格和意態略有不同:倪夏蓮很歡樂,贏球笑、輸球笑、擦汗笑、訪問笑……臉上似乎每根皺紋都充滿笑意,她相信“每天都是最年輕的自己”。曾志英則很勵志,不是名將,沒有領隊丈夫,她為了幫兒子戒掉網癮陪打乒乓,無心插柳地打進了奧運會,她的賽後總結是“到了我這個年紀,你得要開心地打球”!

其實老去可以有不同的形態,關鍵是有良好的心態。一如兩位“乒乓奶奶”,以自己的方式前行,不為成敗標準卻步,相信自己有能力接受挑戰。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4-08/16/content_1774973.htm

Share Button

抱抱可愛的全紅嬋

Share Button

中國十七歲跳水選手全紅嬋日前接受央視的採訪時提到,選手們共同的難關“發育期”。全紅嬋自嘲,“我也年輕過,但怎麼也回不到年輕的感覺了。”據《央視新聞》報道,全紅嬋表示:“動作越來越沉重了,覺得沒有那麼輕鬆了吧,然後完成度也越來越低,沒有以前那麼高了。”

    【摘自:〈全紅嬋遇發育期難關〉,廖翊慈,新聞雲,二○二四年七月三十日】

在巴黎十米高台跳水決賽上,全紅嬋感動了評委、感動了世人,但水花沒敢動。教練陳若琳談到青春期發育對全紅嬋的影響“就像身上綁着一副沙袋”。為了保持體態輕盈,她犧牲掉成長發育的機會,以及作為少年的“輕盈感”。成功總是要付出代價,也許在體育路上作出犧牲的運動員不計其數,但聽着一個和自己兒子同年出生的小女孩說:“我也年輕過,但怎麼也回不到年輕的感覺了。”我難過了好一會兒:成名的代價與成功的果實,哪個更重要?在我心中是道勝負難分的辯題。

“如果哪天我不跳水了,大家還會喜歡我嗎?”全紅嬋認為,大家喜歡的可能只是跳水這項運動。這話其實也很揪心,像極了無數優秀卻無法建立自我認同的孩子。成功的全紅嬋並不自信,雖然鏡頭下的她似乎時時刻刻都在搞笑賣萌,並高調地跟外國人炫耀着“咱們拿金牌就是用來炫耀的”,這時候,我很想上前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並告訴她:你不跳水的時候也很可愛!比起金牌,我更愛簡單純粹,善良真誠,勤奮拼博,對家人大度,與教練親厚,給對手賞識的全紅嬋。如果哪天不跳水了,我同樣愛你。願你有天退下火線,可以隨心所欲地做自己,重拾生命中的童真與輕盈!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4-08/09/content_1773499.htm

Share Button

奧運開幕狂歡派對

Share Button

思想自由開放的法國人,打破開幕禮必在運動場舉行的傳統框架,用整個城市作為場地,各式各樣的元素例如法國大革命、電影發源地、時尚紅地毯,展現了自由、平等、博愛這個國家格言,充滿哲學思維的法國人要告訴世界:快樂,是要現場感受的。

    然而,一場天雨似乎都把城市開幕禮搞砸。身在現場的我,直播鏡頭以外,我體會到:狼藉,也是要現場感受的。

    【摘自:〈巴黎奧運直擊〉,袁志浩,二○二四年七月二十七日】

巴黎奧運正式揭幕,不少觀眾對其別具特色的開幕式為之驚豔。筆者則抹一把冷汗——無意比較國力強弱,畢竟各國都有其難處和特色,而奧運的本意是傳承及發揚體育精神。我也不是說開幕式場景不美,構思不妙,只是無法想像為了追求美麗的瞬間,可以把奧運的主角——運動員變成可有可無的臨時演員,我甚至搞不清楚:奧運到底是一個體育活動還是藝術巡演?

開幕式錯誤頻生:先是倒掛旗幟,再是報錯國名,最後是弄出對宗教不敬……為了吸引眼球,除不惜工本,還不作天雨風險評估,選擇沒有上蓋的會場,讓運動員、賓客、觀眾、媒體記者等都成了落湯雞。運動員被成群結隊堆在船上,每個代表團只有十數秒直播出場時間,乃是開幕式中的有趣場景,而運動員則是臨時演員。因為怕淋雨生病,影響比賽表現,部分運動員乾脆缺席。

本該屬於運動員的儀式感被巧奪天工的“浪漫”場面搶奪了。結束前,旁白說:大家猜這個熱氣球最後會飛到哪裏?然後熱氣球徐徐上升,什麼地方也沒有飛去,一直停留在原地。這就是法國自我中心的民族自信,而錯漏百出的開幕式正好提醒我們:世界需要愛和包容。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4-08/02/content_1772040.htm

Share Button

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

Share Button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也不會駐足於昨日。

    【摘自:《先知:東方詩哲紀伯倫唯美散文詩集》,卡里 · 紀伯倫著,野人出版,二○一八年五月】

我鮮有“曬孩子的成績”,首先是我家兩位孩子沒有非凡成績,這大概也基於家教不重視成績之故。我爸常說“及格就夠”,我媽總希望“平平凡凡就好”,但我們都沒有很聽話:妹妹終日為夢想打拼,而我也不見得能安享教職,我們都沒有活成父母喜歡的樣子。

上大學了,我家兒子目前最亮麗的成績大概是英文,兩個都毫不費力地在公開試中奪得最高級別。朋友說“這成績很多英語老師都考不上的”,但我無法沾沾自喜,因為當中沒包含我的“功勞”。由中文學校到國際學校升讀高中時,校長說 :“你兒子英文真好,你是英文老師吧?”我操着很爛的口語尷尬地回應:“我是中文老師。”我不重視孩子學習中文?其實不然!我為他們挑選中文學校,主動教他們背古文、寫童詩、創作故事,但孩子就是不接受好意,也許因着媽媽的幫助得到的寫作獎於他並非美事。我偶爾會反省:“如果不那麼刻意培養會否更好?”但人生沒有如果,孩子終究還是要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我沒有要求孩子學某種樂器,但安排他們上了音樂啟蒙班,我希望他們在當中得到啟蒙,感受到音樂的美好,玩自己喜歡的音樂。我也沒有要求孩子參加何種比賽培訓,但我讓他們學好語言,將來讀自己認為有用的書。孩子將來會不會埋怨媽媽沒有讓他變優秀?不清楚。我只知道: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願他們活成自己!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4-07/26/content_1770580.htm

Share Button

山外有山

Share Button

  人生,是一場身體與靈魂的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

    【摘自:〈世界讀書日:讀書,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汐言,雨露微刊,二○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提起“山外有山”,學生想到的往往是“一山還有一山高”,而我不以為然,因為高低從來不是我衡量山體好壞的標準。“那你的標準是什麼?”學生不解。“我覺得可以有很多標準。例如:礦物、植被、光照……”“每個標準都不一樣,怎麼比較?”學生賭氣了。“那就不要比呀,一定得比較嗎?”我笑了。“但我們是辯手呀,你見過叫人不比較的辯手嗎?”“見過,我就是叫人不要盲目比較的辯手。”

我參加辯論培訓才十七歲,談不上擅長,只是覺得有趣。上大學後,我參加了辯論隊,畢業以後順理成章成為辯論隊教練,期間又當過導師、評委,參與電視辯論、時政辯論、網絡辯論……網絡辯論很激進,標準不清,卻喜惡分明——大家給我“辯論女王”的稱號。辯論隊訓練太耗精力了,四十五歲那年,我辭去大學教練工作,在“全澳青年盃辯論比賽”上打了告別表演賽。“‘女王’退而不休!”我笑着放下“試咪演詞”,揮手告別辯論隊的“高山”,回歸生活。

我一直覺得“斷章寫義”欄目是我辯論回歸日常的延續,那體裁叫散文?雜文?不必細分,只知其形式“另類”。一些文友出版時會刻意把文章改回傳統的散文樣式,但我不想改。由二○○九年至二○二四年,剛好十五年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不知道這帶着“異樣風情”的“作品”,能否為讀者所喜愛?如果不能——有關係嗎?山一直都在。山之為山,除了挺拔高聳的外貌,應該有它等待我們發掘的“本質”。這些文字,未嘗不是對我生命的發掘!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4-07/19/content_1768966.htm

Share Button

寫作“四不像”

Share Button

學院派的評論家、學者紛紛“破圈而出”,跨越學術研究與職業批評的疆界,耕耘於創作園地。他們收穫的“文學作物”,為當代文藝長廊頻增新景,繁榮豐富了當前文學的藝術品類,增加了“文學共和國”的多樣性。

    【摘自:〈“作家學者化”與“學者作家化”再思考〉,葉李,中國作家網,二○二二年三月】

“太陽底下無新事。”一如引文提到:“作家學者化”與“學者作家化”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而我也是在這過程中不斷求進的小作者。

回到最初,我愛寫作是基於愛文學,文學情感豐富的特質觸動了我的靈魂。讀而優則寫,看多了自然想寫,有幸得到好評,我繼續投稿、參賽、出版……然後呢?市場無法形成,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看着包裝精美卻無人問津的書山,我會反省:出版有那麼重要嗎?為了環保,我早期都在自媒體發表,偶爾賽場玩樂,愛寫才寫,也沒辜負誰。讓我決心把書出版的大概是兒童文學吧,不單因為看似有市場,而且看到了現實的需求:這年頭孩子成長壓力太大了。我開始思考如何透過故事幫助親子走出困局,像我當年在兒童文學中得到的滋養一樣,於是開始利用自己在教育學上的專長去創作,及後又迷上了哲學、心理學,但這取態在文藝學的審美標準中評價不高。為了知識基礎更紮實,我又跑去讀書,甚至從事研究,然而,學術路不易走,需要劃定領域深耕細作,而離開學術期刊,富有文學味道的寫作路向,同樣是學術圈的“四不像”。

近年我想通了,“四不像”何嘗不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過去,我是“作家學者化”,未來我期待是“學者作家化”,把嚴謹的學術理論,生成富有情感、孩子能讀懂的文字。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4-07/12/content_1767529.htm

Share Button

放養青少年

Share Button

“自由放養”是指畜牧業中,動物可在某個時間段,於戶外自由活動的養殖方式。農場放養區一般是設有圍欄的封閉區域,因此理論而言自由放養也屬於一類圈養方法。不過,相比封閉籠舍中的圈養,自由放養賦予了動物額外的活動空間,以及室內環境不具備的太陽光等自然資源。

    【摘自:維基百科】

“家長在青少年成長中要扮演怎樣的角色?”坊間育兒文章答案很多:亦師亦友、人生教練、生命導師、伯樂等。好不好呢?當然好,但自從事青少年研究卻發現:理想和現實有點距離。青少年想建立自我,總是期望遠離父母,因此,家長想幫孩子規劃人生,往往遭到拒絕,好像老師說我家孩子寫作不錯,他長大後卻拒絕我參與其創作。強行說教,強行安排,不僅影響親子關係,也會妨礙孩子內在動力的激發。與其控制,不如放手,活成“媽寶”也不好吧!

學習溝通方法是需要的,但能溝通和成為朋友是兩碼子的事。孩子是否能把父母當朋友,也得看大家性格上是否投緣,強求介入不僅影響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也會招人厭煩。父母可以無條件接納孩子,不代表孩子就能無條件接納父母,盲目投其所好容易造成溺愛,該管的也要管,該問的也得問,順其自然地做着友善的父母就可以。

其實,青春期的孩子比較適合放養,放養不是什麼都不管,而是要認真觀察,評估環境安全度,以及孩子的能力,讓他們在相對安全的情況下自由放飛、闖練,以至撞板。父母千萬不要走進賽道,成為啦啦隊站在場外打氣、做情報人員在暗處收集資訊就好。孩子遇到危險時,父母才介入:做個及時救火的消防員;給予休息、醫療的補給站。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4-07/05/content_1766130.htm

Share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