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留一口氣,點一盞燈,有燈,就有人。——有人,才有燈。
上周在報上見文學才俊們大談“窮於應付文學活動之苦”,然後面書各人又推論至“文學被各界利用做show”之說,不禁讓我想起年少時和老師的一次討論。
我:那些所謂名人商家,自己不讀書,卻藏一屋的書,釣名沽譽,認眞可恥!
老師:你怎知他們從不讀書?
我:看他言行就知道!
老師:所以他們更要多讀書呀!
我:他們日理萬機,有時間讀麼?
老師:書放在家裏,就有被讀的機會,也許他有天忽然想讀,或是他的兒子、孫兒會讀,甚至他的傭人偸偸地讀……書不是偸回來就好,其實藏書不一定是釣名沽譽,也可以是見賢思齊,無論如何,崇尙學問總是好的。
老 師輕鬆一語,敎我明白了文化承傳的意義。讀書人不能高高在上,嚴苛地批判辦文學活動的人,因為只要當中盛載着好的東西,儘管參與者為何,或動機不明,也有 機會帶走文學的種子。文學活動根本不需要名家滿座,名家們樂意去的,叫增廣自身見聞,不去了,也未見事不能成。年少時曾參加內地的詩歌會,所有參與者都是 活動的主角,每個人都可以輕鬆朗誦、發問,甚至爭論,在文學活動中收穫多少,重點不在於人數和參與者質素,而是形式。到底勞累的文學才俊是被逼去做,還是 自願去做?是因自身學習去做,是為支持文學去做,還是為保形象去做?到底邀他們出席的人是基於想做show,還是基於對其尊重和愛慕?我弄不清,但很明 顯,各人談及的工作都不見難度,旣然請個普通作者,甚至是大學生都能應付的,何必相互折磨?
其實,國際名家講座、本土文學盛事和很 “雞”的小型活動根本沒有矛盾,問題是如何在自然供求情況下,做到百花齊放。習武者有三階段:見自我、見天地、見衆生。學文者何嘗不是?“成功是99%努 力和1%靈感”,但要做到出類拔萃,關鍵還是在那無法把握的1%中。如何了解自我、學會取捨,繼而做到“見天地、見衆生”,乃學文者畢生的課題。
文/鏏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