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者的幸福


四十歲前,我從未見過高山;四十歲後,我遇到了人生的第一座高山,那不是一個人,而是生活!

    【《一代宗師》王家衛導演,二○一三年一月】

    看
罷《一代宗師》,此語一直在我心中纏繞。所謂“一山還有一山高”,戲中沒有一個人是眞正無敵的,難倒葉問的是生活,而難倒宮二的是情感。面對父親“天意難
違”的遺言,宮二堅持造就天意,結果親手給自己寫下悲歌,她說“我選擇留在我自己的歲月裏”,結果習武之人的三個境界:她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天地,卻看不
到衆生……如果生命可以重寫,未知她是否願意放下榮譽和仇恨,甘為後世留一點血脈?

    同為武林高手,宮二要奪回自己的東西,馬三要悟
透決戰的奧義,丁連山永遠祇能點火點燈,一線天則在亂世洪流裡旁觀……最後只有葉問留名千古。這到底是時勢造就了一代宗師,還是一代宗師就造了時勢?作為
小人物的我實在無法分辨,卻想到了一代宗師們身不由己的宿命。引文的一席話,讓我頓感身為小人物的幸福,我在面書留言:四十歲前,我身邊充滿了不同形態的
高山;我想四十歲後,會繼續遇到更多的高山,但我並不害怕,因為我已經學會了爬山和走山路,而且享受途中風光無限!“活在澳門的你,可以見到甚麼高山
呢?”學生質疑。我對曰:“當人長得矮小,看甚麼山都覺高!也因如此,普通人比較能夠克服渺小的無力感!”

    “每個人都會經歷這個階
段,見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的後面是甚麼。我很想吿訴他,可能翻過山後面,你會發現沒甚麼特別!”(引自王家衛《東邪西毒》)沒錯!每當我翻過一座高山,
總是覺得山的後面不外如是,但山路的風景卻每次都不一樣。登山者的幸福在於不需固定在世俗的高地上,可以隨遇而安,改變姿態。一生無敗績的宮二,最終敗給
了自己,也只因無法在高地上走下來。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乃葉妻,因為身段輕盈,她可以在自己仰望的高山上走過,且留下綠茵處處——這也是一代宗師偉人無法
享有的幸福!

本文2013年1月18日刋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斷章寫義"專欄

母子首次合作的小詩<我的小兵>

羲少爺今夜詩興大作,睡前講下大作,還第一次謙虛求教,拜本人為師,批准修改,孺子可教!值得嘉許!補充一點:羲少爺之所以願意拜我為師傅,批准我修改其偉大詩作,絕非因為我具有優秀的文化素養,而是…媽咪,我要叫你做師傅先得啦!因為你咁叻…識得教我同羊羊…摺比卡超!暈!

<我的小兵>

一早起來
五個小兵睡醒了
拿著牙刷擦擦擦

午間唱遊
老師同學展歌喉
十個小兵抬起頭
碰在一起拍拍拍

深夜睡覺了
十個小兵低下頭
伏在被窩好溫暖
蚊子嗡嗡飛來了
小兵跳起來
拍!拍!拍!
蚊子快快走

徐鳴羲七歲時作(經師傅修改)

才女的覺悟

 


我讓他成為全校最優秀的學生,他沒有謝謝我;我讓他成為當紅第一童星,他沒有謝謝我;我傾家蕩產去交贖金,他也沒有謝謝我。可就在落日大漠裏,靠在我懷裏的時候,他那麼由衷地感謝我。一句謝謝,頓時讓我覺得所有的榮耀,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張艾嘉: 上帝把兒子還給我 我把自由還給兒子》摘自《中國敎育文摘》,二○一二年】

    張
艾嘉是港台著名的才女,由於得天獨厚的美貌與智慧,讓她在各方面都取得大成。成功令人自信,也目空一切,她一直認為可以把這份成功延伸至方方面面,包括她
的孩子,直至兒子小學四年級那年遭人綁架……她在結案後說:以前不管是婚姻還是兒子,都當作自身招牌的一點金漆,從未將自己從高處放下,好好審視一下生
活。直到兒子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方才明瞭最珍貴的財富並非那個熠熠的金字招牌。

    從事中學敎師的年頭,筆者每年都當班主任,與孩
子和家長有較深層次的接觸,如果你問我怎樣的孩子最難敎,答案必然是“有家庭問題的孩子”。家暴、賭錢等病態家庭自然難解決,而高文化、高成就、家庭條件
好的族群也不好應付,因為“高文化、高成就”的家長比較有能力偏執,而萬千寵愛在一身的孩子往往不容易被感化。敎育這些孩子最困難的不是行為問題,而思想
空白——生活上的欠缺讓人找到奮發目標,因而得到追求的快感。當孩子被安排擁有最好的生活條件和才藝技能時,便失去了自覺進取的動力,無所依存。行為的問
題可以輕易察覺,而思想的空白卻不能,有時大家甚至名正言順地將之視為“沒有問題”,然後,家長花費大量資源,敎出一個十項全能,但本身不想成器的紳士,
一個沒有靈魂且不快樂的貴族。

    一代才女的覺悟啟發我們:優才父母不一定敎出優秀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資產,不應以貼金為目的去建構其人生,只有把孩子的成長視為一個獨立個體,讓他分辨自己的需要,感受爭取的過程,學習知足和感恩,才能培育出一個眞實且幸福的人。

本文2013年1月25日刋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斷章寫義"專欄

失憶的七夕

  

    我用年月積下的眼淚

    養活記憶中的小金魚

    放游於銀河……

    水和水之間不需要鵲橋

    因為流動形影不離

    美麗,如太陽的影子

    無所謂光

    無所謂暗

    事實並不存在

    日月,是時間的年輪

    無所謂多

    無所謂少

    珍惜無可奈何

    游走了,那些動力

    如隱沒於光影的水泡

    遺下沒有形跡的小金魚

    沉醉失憶的七夕

本詩2012
11月28日
刋於《澳門日報》鏡海版

政治熱的反思


青年一定要關心政治,因為政治是“一群人決定人民的未來”,如果你不關心,你的未來就被決定了……青年關心政治,不是每天在街上喊喊叫叫,在決定行動前,對於議題和相關知識了解之深入程度,愼思明辨價値判斷之成熟度,才是眞正關心政治的核心評價。

    【《我的香港,我的台灣》,摘自龍應台於香港大學之演講,二○一二年十二月一日】

    自
從互聯網的普及,社交網站的興起,各地紛紛出現政治熱,很多青年還沒充分認識到政治的內涵和複雜性,已開始了別開生面的政治行動。香港高登網站每天發放大
量政治宣傳,內容主要是嬉笑怒駡的“惡搞”作品,包括:漫畫、歌曲、照片等;大大小小的反政府集會,除了叫口號,還加入唱歌、跳舞、做雕塑版畫等街頭藝
術,如同嘉年華會。政治由嚴肅課題變成潮流標誌,政治抗爭具有反權威的高大形象。

    從敎育角度,政治熱促使青年關心社會,而多元化的
宣傳手法又別具創意。然而,這股政治熱只重視包裝和形式,卻忽略了關心社會的關鍵——深入了解、愼思明辨、兼容並蓄。作家莫言說文學優於政治,歌手王宛之
討厭政客玩弄政治的言論,均被痛斥“無知、無恥”;在網上,人家說去遊行,你質疑遊行動機自是罪大惡極,如果你不打算參與,說句“加油”也被批——坐享其
成!一天到晩上街就叫“關心”?好此道就是“有良知”?本人不敢苟同。最近鄰埠遊行便鬧出很多收錢造假、惡意阻街、愚弄警察等事,孰眞孰假,不能確定,但
有一點是肯定的——對善惡的判斷,不單單建基於立場,而是參與者的行為和品格。

    筆者認為,政治是知識的一種,且關係自身命脈,自然需要關心,但能否成為愛好,則屬個人意願,情況如同人皆應做運動,卻不一定要愛好此道,且以此為上。港劇《天與地》中有句名言:

    “和諧,不是一百個人講同一句話;和諧,是一百個人,能講一百句不同的話之餘,而又互相尊重。”

    關心社會也一樣,社運不是關心社會唯一的表現形式。在青年階段,堅持“深入了解、愼思明辨、兼容並蓄”的態度,顯然更為重要。

本文2013年1月21日刋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斷章寫義"專欄

找春天──親子加油站命名序篇

       為了成為一個合格的媽媽,我開始努力讓自己成為"親子教育的學者"──別誤會,學者=學習者=/=專家,為親子教育誌雜寫訪問和專題,在報章專欄寫育兒感受和分享,參加朋友教育中心的家長義工會,在公司組織親子讀書會,在facebook設立"親子閱讀加油站群組",甚至代表澳門參加了一次兩岸四地親子論壇……全部都是為了更好地學習這個課題,學著學著,寫著寫著,積得越來越多,應該也是時候梳理一下,然後想起了之前寫下100篇的兒子成長記趣,於是靈機一觸,不如集合在一起成為"親子加油站",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各位家長,我們要一起加油呵!

       謹以之前寫過的一首小詩給自己打氣,我的青春的確不見了,但有了小生命的延續,一切又那樣地奇妙--兒叫、兒笑、兒跳/雲的衣裳不見了/附著雨的心跳/跑到小手呱呱叫

這畫是兒子羲羲去年送給我的生日禮物


童詩:找春天
一、我
我的春天
丟失在山上
編成雲的衣裳
我抓住草的懷抱
讓足跡爬到樹頭底
遠去遠去的想像
披荊斬棘翱翔
海濶天空下
無法遇上

二、兒子
我的春天
混在調色盤裏
畫筆是風的飛翔
撒了一地虹的花香
一二三四五六七靠攏
塗著塗著 種出小小姑娘

三、找到了
兒叫、兒笑、兒跳
雲的衣裳不見了
附著雨的心跳
跑到小手呱呱叫

與命運的對談

    別問“為什麼”,你太渺小,渺小到不需要去思考這些痛苦……你只能認清它,接受它。再或許,欣賞它……上帝過於完美,所以祂只能透過某些殘酷,試着讓人清醒——你,只是你想像的投影。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觀後感,摘自黃執中的日誌,網易博客,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感
謝二○一三的到來,讓我們可以從末日的陰霾中走出來。對於一個沒有宗敎信仰的人,我慶幸世上沒有預言,但到底這些是否冥冥中早已註定,沒人知道。《少年
PI的奇幻漂流》中的主角因此相信了三個宗敎,父親笑他:“你什麼都信的結果就等於什麼都不信!”少年對曰:“我相信主宰,無論他是以什麼名字存在,故享
受追求和質疑的過程……”我和這少年有點相似,因為無法解釋命運,開始相信主宰,於是我不停去認識宗敎,本能的認知又讓我猶豫不決。因為渴求平等,我厭
惡 “信者得救的主”。我偏愛佛心之寬廣,認同善惡有報,卻無法完全相信,因為我堅持 ,對於如此宏大的信念,是不可以輕率的。

    我
經常和學生說:“認同和相信是不一樣的,我們會在世界上選取一種自己認同的信念,但沒有經過反覆驗證前,誰都無法肯定結果。所以眞理不能越辯越明,只能期
望透過辯論越辨越明,沒有經過辯證的結論,無所謂辨別,那不過就是選擇相信罷了。”學生總是不解 “旣然我們早有命運,何必還要辨別呢?”:我覺得辨別的
快感如同讀書,在你沒讀前,書已經被別人寫好了,而當你能把書中道理悟出來時,那才是屬於你個人的快樂。所以,喜歡思辨的人應該比較熱愛生活,因為,我們
享受把生命中的某些道理辨別出來的過程。

    “世界這麼殘酷,如何找到救贖?救贖就是,上帝吿訴你……孩子,沒事,你只是個動物。”
(引自上文)如果,信念要經過反覆驗證才能作實,那麼我們的生命顯然太短暫,以致往往無法作出反覆驗證,或只能相信歷史的詮釋。踏入二○一三年,我選擇分
享這個無底的文題,是希望吿訴大家:請感恩自己還活着,還有時間去——“認清它,接受它。再或許,欣賞它”,儘管,“你,只是你想像的投影。”

本文2013年1月4日刋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斷章寫義"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