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那個年代,同學不能自己張貼,寫好後交給學生會幹事看看,由學生會把關,除非涉及誹謗內容,一般都沒有問題,然後由學生會代為張貼,我們稱為大字報,大字報之下會留些空位,讓別人評論回應,就叫小字報。小字報毋須經過審核,有些人更會在大字報下貼一張紙,也可以。同學要署名,“例如新數三蔡耀昌”,自報是新亞書院數學系三年級的學生。“在民主牆上的言論是公開,身份也是公開,是責任問題,有權利也有責任。”
【摘自:《問老鬼:民主牆如何用如何管》,作者:曾曉玲,明報,2017年9月10日】
民主牆是一塊放置於學校的壁報板,學生和教員均可發表意見,是實現大專院校言論自由的一種方式。民主牆之所以叫“民主牆”,而不叫“吹水區”或是臉書上的“secret group”,是因為要體現“民主精神”——追求和而不同,引用近年流行的電視劇金句:“和諧唔係一百個人講同一句說話,係一百個人有一百句唔同說話之餘,而又互相尊重。”高校透過這片讓學生暢所欲言的小天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兼容並蓄,甚至溝通交流。
你有意見,我有意見,本來相安無事,偏偏遇着政治熱的人群便“出事”如:港中大的民主牆,有人要支持“港獨”,用同一句口號,印了幾十張海報,霸佔近70%版面;有人不喜歡談“港獨”,聲稱找不到位置,便把人家的海報一張張撕掉,且稱民主是“你有權貼,我有權撕”。又如香港教育大學,有人要祝賀敵人親屬“歸西之喜”或是“生不如死”,坊間說他有失道德,叫干預言論自由;校長痛斥行為不正,被指沒有保護學生。除了廣為報道的以上兩所高校,在暗地起革命的,還有城大和嶺大,嶺大更有人因為撕民主牆被報警查辦。
自由誠可貴,但比之更重要的是民主牆的妥善管理。當大戰連場的壁報板上,空有口號,未見理據,如何體現自由思想的可貴?當民主牆無法體現民主,高校育人之本,學生良好的文化素養,又該如何體現?